臺南後壁稻熱病 2成稻穗空包彈

臺南市後壁區農會總幹事林怡歆(左)10日陪農民下稻田會勘染病稻穗。(後壁區農會提供/程炳璋臺南傳真)

南臺灣1期稻作即將收成,但臺南部分農田卻傳出稻熱病。後壁區農會10日表示,今年受冷熱交替溫差影響,平均2成的稻穗出現「空包彈」,有農民噴了6次藥都沒用,除了要求落實取樣以便獲得水稻保險理賠外,也期盼能將氣候變遷因素納入天然災害補助。對此,市府農業局將請農改場、農糧署專家評估後決定。

臺灣稻熱病已於2022年取消天然災害補助,改由水稻保險理賠。但近年來每年都有稻農發現作物出現稻熱病,農民歸咎是極端氣候造成,因年初氣候時冷時熱引發病情。過去每期只要噴2次藥即可壓制,但今年噴了6次都無法解決。

臺南市1期稻作5月底、6月初即將收成,繼新市區傳出稻熱病之後,臺南水稻面積最大的後壁區10日也傳出受害,平均2成稻穗乾枯,變成「空包彈」。

後壁區農會與區公所派員會勘後,發現染病的稻作中,以「臺南11號」最爲嚴重,地方盼農糧署提供另外的改良品種。

不過,農改場與農糧署專家研究認爲,多數稻熱病排除受氣候影響,而是農民施肥、病蟲害的管理問題所致。無法取得天然災害補助的農民,只好轉循水稻保險理賠求助。

後壁農會總幹事林怡歆表示,農民與政府對於引發稻熱病的原因各有看法,影響農作物的補助方式與資格。現行的水稻保險理賠,關鍵在地方公所取樣過程是否公平?農民盼落實取樣標準流程。

農會還認爲,中央對於水稻災情的認定,不要只針對大規模暴雨、颱風才納入天然災害補助辦法,考量近年極端氣候加劇的情況,也應該將氣候變遷因素納入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