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光電屢傳爭議抗爭 學者批臺灣發展綠能忽略公正轉型

臺南七股光電進駐,漁塭大量變更地目種電,整片土地幾被光電板覆蓋。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政府在各地推動綠能產業爭議不斷,尤其臺南太陽能裝置容量全臺第1,地面型光電開發又屢遭爆黑金掛鉤,爭議抗爭不斷,民進黨賴系議員昨集體要求暫停審查。成大都計系特聘教授張學聖指出,臺灣近年發展綠能只爲特定理念卻忽略「公正轉型」:政府漠視土地資源合理永續利用,發展光電需廣大土地,「土地足跡」遠大於水力、火力發電。

張學聖表示,臺灣地峽人稠,推動光電產業缺乏妥善規畫已引發「空間衝突」,全力發展光電將影響百姓生活空間、排擠依賴維生的農漁土地,短期或許看不到傷害將長長久久。

「出發點再好、爲達目的而扭曲的手段,不僅不顧公義與程序正義,也將危及下一代生存環境」:張學聖指出,從俄烏戰爭、以哈衝突明顯看出糧食、能源危機各地都可能發生臺灣無法例外。臺灣糧食自主率只有32%,火力發電原料仰賴進口,世事難料,獨尊綠能光電,臺灣將更無力因應危機。

張學聖期待即將上任的領導人一定要敞開心胸,重新思考再生能源潛力與必須成本,傾聽、充分了解各方意見與國家利益需求,臺南光電發展已遠超過國家要求,未來要再推動到什麼程度,應與影響到的各方面對話,整體考量。

他表示,與其砍樹填魚塭種電甚至連納骨塔屋頂都不放過,還不如盤點都會區數量龐大民間建築物,輔導鼓勵民衆建置各種光電設施,大企業例如臺積電囊括全臺絕大多數綠電,爲何不能採納綠色和平組織意見,協助各廠區周遭社區發展綠電自助助人?

張學聖專長爲都市及區域規畫、韌性城市與防災規劃、低碳生態城市、空間分析及地理資訊系統。他認爲光電吞噬臺灣農、林、水域亂象不斷。政府爲配合加速推動國家綠能發展,區域計劃法畫定的農牧、林業、養殖及國土保安等使用地,只要公告爲「綠能發展區」,就容許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施」,且不受面積660平方公尺限制。

綠能發展區號稱以「低地力」或「非養殖漁業生產區且多年停養」爲範圍。實際上有沒有真的執行百姓都不清楚。預計10個區位雲林縣3871公頃最多,高雄市2707公頃、嘉義縣1511公頃,屏東縣716公頃、彰化縣102公頃。

因面積稿單18155公頃,去年學者連署呼籲政府從國土計劃高度,提出光電開發區位畫設原則與總量管制,並且以科學證據爲本,還要落實既有光電案場社會與環境責任及資訊揭露,但是經過半年多看來是狗吠火車,政府沒有明顯改變,造成的傷害遲早會出現。

臺南光電發展迅速,議員要求總量管制。空拍畫面可見魚塭漸被光電板取代。記者劉學聖/攝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