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地瓜田有「土撥鼠」 農民盼友善農作讓鬆土幫手繁衍

臺南市新化農民黃瑞泰在自家農地發現臺灣土撥鼠,可惜已經僵硬死亡,但距他上次看到已是3、40年前,直呼友善農耕終於看到成果。圖/黃瑞泰提供

臺南新化農民黃瑞泰今天下午翻耕農田時發現野生嬌客,是一隻俗稱臺灣土撥鼠的鼴鼠,不過已經身體僵硬死亡多時。50歲的黃瑞泰說,「以前小時候只看過牠的屁股,就鑽進土裡」,這是第一次看清楚牠的全身模樣,他堅持友善農作,喜見臺灣土撥鼠族羣繁衍,希望有機會再遇見土撥鼠夥伴。

黃瑞泰曾從事資訊業10多年,2017年父親去世後,才返鄉接手家裡的農地,成爲農三代,他堅持友善耕作,除和瓜瓜園契作外,也有小塊農地是自產自銷,今天下午翻耕休耕農地,遠遠看到有一隻特別的野生動物,趨前察看才發現已經死亡,但並沒有外傷,從小小可愛的爪子回想起,很像小時候看過的鼴鼠,又稱臺灣土撥鼠。

黃瑞泰說,鼴鼠早年是農田裡常見的鑽洞專家,休耕田間經常可見到牠們鑽土覓食,但因速度很快,他小時候也只見過一次,且只看到屁股,現今大多數農夫採慣行農法大量使用農藥,造成臺灣土撥鼠銳減,他採取不使用農藥的友善農法,愛惜土地與生態,看到許多曾經消失的動物再現非常開心,田裡也曾有環頸雉、青蛙、蛇類等昆蟲動物出沒,土壤裡的蚯蚓也回來了。

黃瑞泰指出,臺灣鼴鼠主食是昆蟲、蚯蚓,善於挖掘地道,常會被誤爲一般野鼠,因在土中挖地道,會傷害到植物根部,以前農民會設陷阱捕捉,加上近年大量使用農藥,使得數量銳減,但像田鼠吃地瓜不會超過10斤,和幾千斤甚至上萬斤的收成,只佔收成的極小部分,造成的農損都很少,他和堅持友善耕作的農友都期待,看到農地恢復生機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