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探索進入新的階段?院士們這樣說

11月24日—28日,首屆太空生存與開發利用國際會議在重慶召開,會議聚焦太空生存技術創新、地外生態系統構建、外空資源和平開發利用等領域熱點問題。來自國內外20多位院士等共計約500人線上線下參加了此次會議。

嫦娥六號背後的故事

今年6月25日14時0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準確着陸於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工作正常,標誌着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共採集月球樣品約1935克。

“嫦娥六號不僅創造了我國航天事業新的里程碑,更刷新了人類探月的新高度,讓人類對月球的瞭解更加全面深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四期總設計師於登雲在作《中國探月四期工程進展》報告時表示,之所以嫦娥六號要去難度更大的月球背面採樣,一方面是人們對月背特別好奇,想了解不知道的東西;另一方面,嫦娥四號去了以後,其傳回的種種科學數據顯示,月球背面確實存在很多不同於月球正面的科學現象,特別需要獲取樣品,供科研人員進一步研究。

於登雲介紹,迄今爲止人類已勇闖深空315次,探索的足跡遍佈太陽系各個角落。其中,月球探測就佔了135次。自2004年以來,我國月球探測共實施9次發射,均獲得成功。

深空探測的重慶貢獻

“當前,深空探測進入新的階段,開展地外有人基地建設、開發利用外空資源,將是人類拓展生存空間劃時代的發展機遇,面臨嚴峻的科學、技術和工程挑戰。”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禮恆在致辭中講道。

王禮恆介紹,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彙集了來自不同高校和企業的力量,凝聚共識,培養人才,一起致力於解決深空探測中的關鍵技術和科學問題,多次參與國家航天重大工程任務。嫦娥四號任務在月球背面首次開展生物實驗,做出開創性成績,證明高校可以在深空探測領域作出獨特貢獻。

“深空探測是全球航天科技競爭的制高點,從月球、火星到行星及小行星探測,我國深空探測正在走向更遠、更深的新階段,探索太空生存技術,拓展人類生存空間。”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校長王樹新介紹,近年來,重慶大學推動太空技術創新和科學進步貢獻出重大人的智慧和力量。

王樹新介紹,大規格複雜結構功能一體化鎂合金適配構件,成功應用於天舟八號貨運飛船,助力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第三次“太空快遞”任務;另闢蹊徑,馴化適應月球極端環境菌種,提出月球生物建造新理論、新機制;“嫦娥四號”任務載荷大膽創新,實現人類在月球背面首次開展生物試驗,成功培育出月球的“第一片綠葉”;“阿爾法對日定向驅動機構”適應了太空高低溫交替變化的極端環境,在空間站運行良好。

據悉,本次國際會議由重慶大學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深空探測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聯合中國圖像圖形學學會、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共同舉辦。大會安排了13個主題報告。於登雲院士、王赤院士、楊士中院士、劉漢龍院士和Michel Blanc院士分別就探月四期工程、國際月球科研站總體科學目標、太陽能電站技術、微生物月壤礦化加固和地平線2061遠景彙報了最新發展動態。

上游新聞記者 宋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