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授課“講什麼”和“怎麼講”
完成一次天地互聯且能實時互動的太空授課,背後有一個規模龐大分工細緻的科學家與工程師團隊,而科普專家組的任務是遴選課程內容和協助航天員做備課工作,主要就是解決兩個問題:
講什麼?
載人航天是一個綜合性的大科學工程,可講的東西很多,相關部門通過向社會徵集,在選定的過程中大體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保證安全第一。載人航天最重要的是保障航天員的安全和空間站的正常運行,決不能因爲實驗器材和內容而帶來任何安全隱患。
天地對比明顯。天地差異明顯的現象,因爲“意料之外卻又道理之中”的反差,更符合太空授課能激發人的好奇心和學習科學的興趣這個目的。例如,選擇地面上最熟悉的動作――走路和轉身,最常見的物質――水,將其在天地之間巨大的反差作爲授課的內容,就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操作簡單方便。航天員有許多任務需要完成,不給航天員增加不必要的額外負擔同樣是重要的考慮因素。在空間站微重力條件下,許多地面上看起來很容易的事情都變得不那麼容易。如第一次授課中的太空轉身動作,筆者原來的建議是由航天員仿照貓從空中落地時的“貓旋”動作來完成轉身,但穿着“企鵝服”的航天員完成起來很不方便,最終選擇了較爲簡單的“甩胳膊”方案。
怎麼講?
太空授課的主要受衆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青少年和科學愛好者,這是一個年齡跨度很大、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差異也很大的羣體。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用兩次太空授課分工協作的方式,儘可能讓這個問題得到更好解決:第一次以興趣激發爲主,通過大量精彩的實驗和天地對比喚起了大家對科學、對載人航天的興趣。第二次則留出更多篇幅來爲大家詳細介紹中國空間站上搭載的科學實驗櫃和其中正在進行的科學實驗,讓大家更深入地瞭解了作爲國家太空實驗室的空間站上的科學研究工作,爲科學夢指引方向。
在具體授課形式上,沒有做過多知識的講授,而是強調觀察、思考和問題互動的過程,更注重的是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進而引導青少年鍛鍊注意觀察、主動思考的方式。青少年應在“學會已知”的基礎上掌握“探索未知”的能力。通過內容和形式的結合,爲培育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具有未來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奠定基礎,是太空授課最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