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科大助理教授蔡秉均突破固態電池困境 登頂尖期刊

臺科大助理教授蔡秉均研究固態電池,獲得具體性的進展。(臺科大提供/林志成臺北傳真)

固態電池的充放電速度慢、循環壽命低等問題,一直是阻礙。臺科大機械系助理教授蔡秉均,與美國知名大學研究團隊合作,首次發現利用「雙槳輪」機制,可加速固態電池充放電速度。這項研究成果最近登上國際能源權威期刊《先進能源材料》的封面。

蔡秉均與美國麻省理工美國工程院士Yet-Ming Chiang爲首的團隊,以及密西根大學、柏克萊大學、阿貢國家實驗室、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等全球頂尖學術單位跨國合作,獲得這項卓越的研究成果,他們的論文登上國際頂尖期刊,蔡秉均是第一作者。

電池的主要組成爲正極、負極和電解質,充電時,離子會從正極脫離,經由電解質傳遞至負極,放電時則是相反。因此,電解質是固態還是液態,會影響離子傳送的速度,進而決定電池充放電的效率。

蔡秉均與Yet-Ming Chiang爲首的團隊這次的突破,正是發現透過「雙槳輪」機制,可以有效強化固態電解質的離子傳導速度,開啓了電池材料設計的更多想像。

蔡秉均說明,傳統固態電池的離子傳輸法是「空位傳導機制」,可想像成離子在固體中傳輸時,原需要推開旁邊不易移動的堅固通道,因此受到極大阻力。不過,透過「雙槳輪」機制,能製造出類似旋轉門的活動性通道,讓離子快速通過,將開啓新一代高導離子材料設計。

「雙槳輪」機制打破固態電池傳導離子的既有方法,未來可應用在新材料的設計,有助固態離子導體的探索。雖然距離真的應用到市場的產品,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可以期待有一天,更安全的固態電池會被應用在手機、筆電、電動車中。

2020年蔡秉均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歸國,加入臺科大後,持續與跨國單位合作,每週定期視訊討論,橫跨多時區,常在半夜開會。蔡秉均表示,因爲有進展,並不會累,還很有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