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廠攻地面設備 拚2025年產值2千億
全球低軌衛星迎「爆炸性成長」,數位部積極布建作爲臺海發生危難事件或海纜遭破壞的備援網路。圖爲今年9月臺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國家太空中心(TASA)展示多頻段追蹤天線系統。(黃子明攝)
太空衛星產業鏈
低軌衛星當道,根據摩根史坦利預估,全球太空經濟至2040年將逾1兆美元。工業技術研究院則形容,相關產業將迎來「爆炸性成長」。政府正透過補助研發、帶業者到國外媒合,搶食這塊大餅,預計2025年低軌衛星地面設備產值將挑戰新臺幣2000億,5年內大增800億。
所謂低軌衛星,距離地表500至2000公里,7成衛星用來通訊,9%是遙測,其它纔是導航、國防。經濟部官員指出,低軌衛星產業有4面向,包括衛星製造、衛星發射、地面設備和應用服務。臺廠目前重點放在地面設備,包括地面消費、網路終端、GPS等,1年約1200億元的產值。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呂珮如表示,至2022年底,全球有6718顆衛星、88%是低軌,目前申請排隊等候升空的衛星高達數萬顆,將迎來「爆炸性成長」。至於臺廠切入的機會,呂珮如說,地面設備能力自然要再擴大,如相位天線陣列,需要數百組基頻與射頻控制晶片,這部份政府已有國家計劃輔導晶片研發。
第二個切入點是衛星「酬載(搭載的儀器設備)」發展,業者在地面端已有實績,可把產品延伸到太空端,切入模組、元件等。第三則是應用服務面,例如地面網路通訊,低軌可以做網路備援系統。
經濟部官員進一步指出,今年和明年將有上百個酬載服務要串聯起來,例如低軌衛星可以做遠洋網路通訊服務,爲遠洋漁船提供服務。不過,呂珮如也指出,臺廠時常反映的痛點,就是缺乏實際衛星連通的驗證;她建議可以產學研整合,打自己衛星上去測試,或向其他國家爭取測試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