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突然加稅:中國跨境賣家大洗牌

一場針對中國賣家的洗牌開始了。

在泰國,跨境電商平臺上的中國賣家被當成了衝擊實體經濟的罪魁禍首。

6月21日,泰國財政部正式宣佈,將在今年7月5日到12月31日,海關將對價值低於1500泰銖(接近人民幣300元)的國外進口商品收取7%的增值稅。之後,政府將推動《稅收法》修訂,由稅務部門統一對跨境電商平臺徵收增值稅。

泰國財政部官員直言,這一做法的目的是“阻止廉價中國商品的浪潮”。

而據泰國媒體報道,這一政策出臺的背後,是“泰國商家集體投訴後得到的結果”。

2023年,泰國從中國進口消費品價值達4700億泰銖,佔到了泰國進口消費品總額的41%。泰國商家認爲,那些在跨境電商平臺銷售、郵寄入境、無需繳納關稅的商品嚴重衝擊了生意。

在曼谷著名的水門市場,一條大象褲賣100泰銖,而在跨境電商平臺上,中國賣家只賣30泰銖,大概是人民幣6塊錢。甚至有泰國小老闆也在跨境電商平臺上找中國賣家進貨。

今年前五個月,泰國有488家工廠倒閉,平均每月97家,高於2021年的平均每月57家。

與此同時,反中國商品的情緒也在蔓延:水門市場開服裝店的老闆通過Tiktok“控訴”人流大幅減少;泰國警方接二連三“查獲”發自中國的“假冒商品”;有中國商家已經收到了Lazada發來的信函,要求做稅務登記。

加稅的背後,是不是泰國營商環境走向不確定的開始,跨境電商平臺的中國賣家將面臨怎樣的風險?

加稅帶來銷量大跌

此次“增值稅新規”,並非中國賣家挨的第一刀。

今年2月,泰國商務部長普查穆以侵犯知識產權爲由禁止從中國進口大象褲。在此之前,泰國市場上將近70%大象褲都來自中國。

3月,曼谷警方突襲位於市區的一個倉庫,查獲30000條價值大約600萬泰銖的大象褲。警方宣稱,這批大象褲涉嫌走私入境,已經聯繫貨主出具清關證明。這批貨物則被媒體稱爲“假大象褲”。

臉書上一個超過140萬粉絲的泰國本地博主頁面上,有人道出其中真相:中國生產的大象褲批發價只要30銖,阻礙了泰國本土產大象褲的銷路,連水門市場的泰國本地商家,都找中國賣家批發,其中價差最高達到十倍。

泰國電子商務協會名譽會長兼顧問塔納瓦·馬拉布帕(Thanawat Malabuppha) 對這個現象很擔心,建議商務部認真考慮如何應對大量中國商品涌入泰國電商平臺的問題。

3月,泰國零售商協會副主席恰猜·圖翁格拉塔納潘(Chatchai Tuongratanaphan)更是直接建議,希望重新評估低於 1500 泰銖的網上購物的增值稅 (VAT) 豁免,以阻止非法低成本外國商品的涌入。

這些所謂的“非法低成本外國商品”很多其實就躺在泰國的保稅倉裡。爲了縮短物流時間與減少海關監管風險,不少中國跨境賣家都會提前將貨物運送至位於泰國的保稅倉,收到電商平臺的訂單後再清關發出。短短四個月,“增值稅新規”就出臺並生效,這讓中國賣家們的價格優勢瞬間縮減。

自2018年起,泰國就依據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論壇成員達成的框架協議,對進口商申報的單件商品成本、保險和運費(即CIF價格)低於1500泰銖的可免徵進口關稅和增值稅。

根據統計,每年有超過3000萬件進口包裹進入泰國,其中一半以上申報爲CIF價值不超過1500泰銖的物品。

“免稅+海外保稅倉+中國供應鏈”,成爲了中國賣家掘金泰國的制勝法寶。新規出臺,意味着有超過1500萬件的包裹,都需要繳納增值稅。以一件原本定價1500泰銖的商品計算,想要覆蓋徵稅成本,就要漲價105泰銖(超過人民幣20元)。

據泰國海關總署署長Theeraj Athanavanich 介紹,該部門將允許平臺申報進口產品的價格,並從該價格中算出增值稅,然後將稅款繳納給海關部門。而對於從國外購物,並通過郵局寄送的個人,海關總署也已經建立了一套徵稅系統。海關會向收件人地址發送納稅通知,說明納稅義務。然後,收件人必須在從郵局領取貨物之前向海關總署繳納稅款。

加稅的後果,面向馬來西亞的中國賣家最有發言權。

今年1月,馬來西亞電商新規正式生效,對不超過500令吉(約合人民幣770元)的低價進口商品均被徵收10%的低價商品稅。Lazada、Shopee等電商平臺上,大批海外商品迅速出現了價格上漲。一份線上調查顯示,有接近50%的中國賣家認爲,低價商品稅的出現對商品銷量造成了較大影響。

更早之前,印尼和新加坡,都已經陸續出臺了針對跨境小包裹的加稅政策。新加坡自2023年1月1日起,消費者通過跨境渠道購買商品,都需要支付9%的消費稅,無法享受400新元(約合人民幣2138元)以下免稅政策。

越南財政部長鬍德福在本月也已經向國會提交了《增值稅法》修訂提案,其中建議政府考慮對跨境電商小包裹採用10%的增值稅稅率。

越南國會財政預算委員會主任黎光孟透露,目前平均每天都有四五百萬份訂單量的包裹從中國進入越南,貨值普遍在10萬-30萬越南盾(約合人民幣28-84元)之間。

對於那些原本就靠“卷價格”來生存的中國賣家來說,十個點上下的額外徵稅足以讓其價格優勢大打折扣,從而衝擊銷量。

獨立國際貿易分析師亞特( Aat Pisanwanich)認爲,得益於中國低成本的供應鏈,徵收 7% 的增值稅可能仍然無法阻止中國廉價商品涌入泰國。

但7%的增值稅可能只是個開始,東南亞最大的電商市場印尼就在去年9月一刀切地宣佈新政策:跨境電商平臺不得銷售100美元(約合人民幣730元)以下的進口商品。

如果加收增值稅的“攔截”效果不明顯,不排除泰國也效仿印尼:一刀切。

灰色博弈空間縮小

中國賣家與泰國市場有過一段蜜月期。

大概在2019年前後,泰國被譽爲東南亞電商市場的橋頭堡,風口上的風口,過10萬中國賣家涌入泰國。

2020年4月,泰國政府首次實行全國範圍內的宵禁,同時限制出行、限制戶外活動和居家辦公,“限制社交距離”讓電商平臺迎來了最迅猛的發展階段。宵禁之初,電商平臺Lazada的成交額在一個月內實現了100%的增長。

根據泰國電子商務發展委員會的數據,泰國的電商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370億泰銖增長到2019年的650億泰銖。最新數據顯示, 2023年泰國電商業務市場規模已經高達6340億泰銖。最受益的,是中國賣家。

一份去年10月對Lazada商品和報價的調查中發現,44.65% 的商品和產品都是中國製造的。還有報道稱,目前泰國兩大電商平臺Lazada和Shopee的銷售商品中,60%至70%的商品來自中國。

但中國賣家的心始終懸着。

在泰國電商市場摸爬滾打四年多,從開店再到如今做服務商的Leo告訴騎鯨出海:“在泰國做電商,有太多灰色的空間。”

譬如泰國賣情趣用品違法,不少中國賣家都會換個“女士按摩器”、“男士按摩器”的名字在電商平臺上架,平臺也會更新替代詞庫,賣家賺一筆是一筆。

執法人員也會“突襲”情趣用品賣家們的倉庫。雙方心照不宣的遊戲規則是:先沒收貨物,之後賣家用半價贖回。

中國賣家的外國人身份,也受諸多限制。

在泰國主流的電商平臺上,店鋪分爲本地店與跨境店。前者先將貨物運到自營或第三方的海外倉,但物流速度快、平臺扣點低。對於不少中國賣家而言,最大的好處是能賣“敏感貨”,亦即帶電、帶磁、粉末狀、液體等物流和倉儲比較受限的產品。後者利用跨境物流配送,庫存壓力小,但物流時間與成本上升,也會影響到產品的性價比。

如果以公司爲主體開本地店,按照泰國法律對於外商投資的特定限制條件,在泰國當地成立的公司股權構成中必須有泰籍股東,且要佔股51%以上。如果開個人店,則需要有泰國本地人的身份信息,搞齊一整套的當地身份證、銀行卡、電話卡、郵箱。

做3C起家的Leo,初入泰國電商市場時,找中介辦了全套“泰國人材料”,在Lazada和Shopee開店。

Leo當初的想法很單純,以爲在中國低價拿貨,加40%溢價在泰國賣,總會有30%的利潤,結果卻是平臺的回款手續費、買家拒收的貨損、難以覈實的頭程費用、匯率波動,利潤基本就清空了。

後來轉做服務商,給其他賣家提供海外倉,結果生意還沒來,泰國的檢查人員先來了,營業執照、納稅情況、護照和僱傭泰國本地員工數量等都要一一查驗。挑出問題,總少不了幾萬到幾十萬泰銖的罰金。後來他也心知肚明,在泰國做生意也需要“打點”。

如今,隨着“中國商品衝擊當地經濟”逐漸成爲共識,中國賣家要爲灰色空間支付的成本恐怕更爲昂貴。

並非所有中國賣家都無法接受新規的出臺。不想打價格戰、不想賣假貨的那批人覺得“卷同行的日子終於要過去了”。

早期的中國賣家中,不乏以低價賣假鞋假表假化妝品的。受低價假貨衝擊的也是中國賣家。

中國賣家阿秋通過44家網店銷售疑似山寨的品牌牙膏、護膚霜、化妝品等,年收入超過1億泰銖。類似阿秋這樣的店鋪,在Shopee和Lazada上稱得上半壁江山。

對於那些追求品牌化、本土化以及合規的中國賣家來說,行業洗牌反而成爲了機會。

早在電商流行以前,泰國就有着極爲發達的線下零售業,兩大龍頭企業正大集團和Central Retail幾乎壟斷了整個泰國的便利店、商超。有業內人士就表示,它們在品牌引進上做的相對完善,讓泰國消費者接觸到國際品牌的機會比較多。

也正因如此,白牌產品在泰國事實上並不討好。以市場規模約在300億泰銖的內衣市場爲例,本土品牌Sabina和日本品牌Wacoal就佔據了接近70%的市場。

東南亞跨境電商服務商來贊寶的深圳總經理Mark則認爲,“他們對於品牌的認知,第一梯隊是歐美品牌,第二梯隊是日韓品牌,第三梯隊是中國品牌,第四梯隊是東南亞品牌。”

社交媒體發達的泰國,已經有了一個可供驗證的模式——不少泰國本土達人開始利用流量做OEM品牌。相較之下,中國的供應鏈不僅質量優勢,在社交媒體營銷領域的玩法也更加成熟。用已經被驗證過的模式,實現降維打擊,可能會是在這場洗牌中,最好的生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