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當代藝博今開幕 90家國際、本土藝廊吸睛

(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11日開幕。圖/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今(11)日開幕,共計90家國際、本土藝廊共襄盛舉,包含30家首次參展畫廊,展出至14日。臺北當代藝博會聯合總監嶽鴻飛(Robin Peckham)預估,今年展期可望吸引4萬人次入場;至於亞洲藝術市場,他看好二至三年內逐步回到疫前。

臺北當代藝博分爲3大展區,包括囊括臺灣、亞洲和世界知名畫廊的「當代網域」;以個展或雙個展呈現歷史上重要藝術家作品或主題策展的「藝術載點」;專注挖掘新興藝術的「新生維度」。首次於臺北發起的「亞洲藝術贊助人沙龍」,將打造一個連接新一代贊助人及收藏家的國際平臺。

還有呈現大型、沉浸式裝置的公共藝術展區「實境計劃」,重點展示臺灣藝術家作品,包含一件全新創作的場域特定作品。本屆「思想串流論壇」以「在域外」爲題,邀集16位策展人及學者,探討藝術中的地域性和文化歸屬。本屆會展亮點之一,爲鳳嬌催化室的場域特定裝置新作《瑕》(2023), 懸浮在空中的飄逸紙柱,引導觀者反思臺灣紙文化在傳統制造產業、設計領域、當代藝術等多元應用發展;另外,當代舞團驫舞劇場於預展開幕夜帶來蘇威嘉編舞的現場演出,作爲啓動本件裝置藝術的揭幕儀式。

另一精彩作品爲Galerie EIGEN + ART Leipzig/Berlin展出的德國重要概念藝術家歐拉夫.尼可萊(Olaf Nicolai),其互動式裝置作品《如何想像蠟燭熄滅後的光》(2018)將記錄觀衆在黑暗中探索展覽空間的蹤跡。

瑞銀集團作爲展會的首席合作伙伴,將於瑞銀典藏廳內呈獻丹麥藝術家雅克布.庫德斯克.斯廷森(Jakob Kudsk Steensen)的沉浸式錄像作品《滌盪》(Catharsis,2020年),運用數位技術建立一個原始森林,突顯自然環境的脆弱,鼓勵大家關注常被忽略的大自然,開拓生態未來敘事的新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