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胞證簽發機關更名 學者:高度政治味

大陸新發放的臺胞證,簽發機關名稱從「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管理局」。(陳君碩攝)

疫情解封后旅遊復甦,許多人爲了赴大陸旅遊,重新辦理臺胞證,新證件在簽發機關上,出現了些許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字眼,首次出現在臺胞證上。學者認爲這具有高度政治意味,是大陸對臺彰顯主權和實質促統的表現。

大陸2018年9月開始發放的臺灣居民居住證,期限爲五年,目前正出現第一波換證潮,同樣是五年期限的臺胞證,在疫情解封開放旅遊後,也有許多人重辦了新臺胞證,其中在簽發機關欄,從「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管理局」。

據大陸公安系統人士解釋,2018年3月大陸推動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將公安部的出入境管理、邊防檢查職責整合,建立「健全簽證管理協調機制」,組建國家移民管理局,加掛「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管理局」牌子,由公安部管理,所以簽發機關的名稱纔會調整。

據陸媒報導,2018年4月2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管理局」掛牌儀式上,中央政法委書記郭聲琨表示,這是加強黨對移民和出入境管理工作的全面領導,要求讓國家移民管理局展示中國良好形象的「國門名片」更加閃亮。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桂宏誠認爲,這是在臺胞證上首次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具有高度政治意味,原先不向臺灣同胞表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做法,算是符合兩岸擱置主權爭議的「九二共識」。

桂宏誠指出,「國家移民管理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管理局」可謂是「一套人馬,兩塊招牌」,但仍隸屬於公安部之下的機關。爲何要加掛牌子?他認爲,是因爲民進黨執政愈加走向實質臺獨,中共相應地就愈加積極實質促統,不在乎臺灣民衆是否會有負面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