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版怒海潛將!水下大隊訓練不馬虎 更重團隊感

水下大隊進行泳池訓練。(楊佳穎攝)

水下大隊必須擔負重約35公斤裝備。(楊佳穎攝)

岸上潛水團隊協助潛水員供氣、任務指示。(楊佳穎攝)

水下大隊浮力袋有各式大小。(楊佳穎攝)

學員進行水中浮力袋運用及手部工作訓練。(楊佳穎攝)

臺版怒海潛將!海軍水下作業大隊鮮少亮相,卻可謂國軍「幕後工程師」,平時肩負船艦水下安檢、未爆彈處理等工作,還能支援靶船爆沉、浮起難船任務;而要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深海中工作,除了要靠紮實的訓練,團隊合作更是重要。水下作業大隊大隊長楊文堅上校受訪時也自豪表示,「只要有海軍艦艇,水下作業大隊一定會存在,我們是個無法被人家取代的單位!」

要成爲一名海軍專業潛水員,在經過入學測驗篩選後,必須先進入「水械專長班」,接受嚴格體能、面鏡及蛙鞋、水肺等裝備訓練;若要進一步進行深海救難任務,還得接受爲期4周的「水面供氣潛水訓練」,以及8周的氦氧混合氣潛水訓練。

步入水下大隊訓練大樓,迎面而來的是如同水族箱般的大型游泳池,學員則依照「大家注意!潛水員上頭盔」「頭盔呼吸是否正常」等指令,在2名助手協助下一一完成下水檢查,身上擔負全套標準裝備,包含頭盔、防寒衣、氣瓶等總重約35公斤,其中光是頭盔就重達15公斤,穿戴時必須留意保護頸部,避免受傷。

緊接着,學員下水進行浮力袋運用及手部工作相關訓練,藉由浮力袋移動落在游泳池底的物件,並與掛在牆邊的物件接合,還要放上墊片、鎖上螺絲,組裝過程與電影《怒海潛將》內容相當神似;而任務全程還必須與岸上潛水團隊配合,由岸臺協助掌控任務狀況,並進行供氣、氣體減壓等指示,讓潛水員能專注在工作上。

雖然流程看似相當簡單,水下大隊深海岸勤作業組少校副組長楊昀叡笑說,在水中工作手感截然不同,有些潛水員甚至變得笨手笨腳,但真正在船艦保養清潔上,時常必須做這樣的工作,透過浮力袋帶動水下較重物件以減輕潛水員工作負荷;且浮力袋運用的方式相當多元,除可吊起小型物件,還能浮起難船、水雷。

回顧訓練初期,楊昀叡則指出,一開始水械兵進來,要花上一個月時間建立體能基礎,肌肉必須有夠強的負荷量,才能肩負重達35公斤的裝備;且一般人眼睛碰到海水會又幹又痛,但要成爲海軍潛水員,必須這種克服不適感。

在深海中執行任務,除了細心,還必須沉着冷靜,因此水中故障排除、水中攻擊訓練也相當重要。楊昀叡說,訓練會由助教擔任攻擊手接近潛水員,輕度攻擊包含將面鏡、氣源、蛙鞋拔掉,學員必須最快速度將裝備穿戴復原;至於重度攻擊,助教則會關氣瓶、打腹部、塞住調節器等,學員此時必須拼死保護裝備。

特別的是,當相關訓練結束後,教官會讓學員玩「水下橄欖球」,人員必須潛泳攻門,沒氣了就上浮。楊昀叡笑說,持球者要面對很多攻擊,像是擒抱、阻絕前進等,這時團隊的合作就很重要,持球者也必須臨危不亂,甚至在水下翻轉,「越冷靜、氣就越長」,不僅好玩,對建立「夥伴感」也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