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4成民眾脂肪肝 恐致代謝性肝病、肝癌 醫曝改善方式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楊培銘(左二)表示,民衆聞癌色變,肝癌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的比率高達2成,且每年死亡人數仍多。記者林琮恩/攝影

肝癌雖在去年衛福部最新公佈的癌症登記報告中,被肺癌超車,從第一大癌症死因掉爲第二大死因,但每年死亡人數仍超過8千人。醫師表示,肝癌防治仍有極大努力空間,因早期症狀不明顯,高危險族羣定期追蹤檢查是早期發現的關鍵,全臺高達4成民衆具脂肪肝,若同時有代謝相關因子,演變爲代謝性肝病、引發肝癌的機率並不低,建議民衆改變生活習慣,減重就能遠離脂肪肝。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楊培銘表示,民衆聞癌色變,肝癌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的比率高達2成,且每年死亡人數仍多,若能在第〇期、第一期就發現罹癌患者加以治療,纔有助改善預後,呼籲民衆勤於篩檢、追蹤,不要諱疾忌醫。

一位60歲患者,於年輕時經兵役體檢發現罹患B型肝炎,且過去10年持續出現糖尿病、高血脂及冠狀動脈心臟病等狀況,但一度中斷回診,直至去年10月經血液檢查,發現胎兒蛋白數值異常上升,並發現肝臟左葉有一顆7公分腫瘤。

患者主治醫師、臺大醫院胃腸肝膽科臨牀副教授蘇東弘表示,該患者3年多前即發現肝臟結節,遇新冠疫情未穩定回診篩檢,才延誤導致腫瘤擴大,建議肝癌高危險羣應定期追蹤檢查,且除符合健保超音波檢查資格的病毒性肝炎患者,代謝性肝病患者也應加強篩檢,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因B、C型肝癌隨國家政策逐漸消失,代謝性肝病佔肝癌致病原因比率逐漸增加,脂肪肝即是一大危險因子。蘇東弘表示,全臺民衆約3至4成具有脂肪肝,其中6至7成有代謝相關因子,如糖尿病、三高等,罹患代謝性肝病機率增加;約3成脂肪肝患者不具代謝因子,這羣患者罹病原因不明,目前認爲與基因有關,但此類患者罹患肝癌風險較低。

要改善脂肪肝,關鍵作法是減重。蘇東弘表示,根據研究,患者若減下體重的5%至10%,即可改善脂肪肝狀況;部分脂肪肝患者是非肥胖型患者,雖不必減重,但增加運動量也能改善代謝問題。另,近期已有脂肪肝藥物進入第二、第三期臨牀試驗,可改善患者肝臟發炎情況,同時幫助減重。

蘇東弘指出,脂肪肝患者若經肝功能檢測,發現肝臟出現發炎情況,即屬「脂肪肝炎」患者,且容易演變爲肝臟纖維化,甚至進入肝硬化、肝癌三部曲。呼籲民衆藉腹部超音波檢查,及早發現肝臟病變進行治療,避免肝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