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患者心中的真藥神!王振義院士從醫執教75週年座談會今舉行

今天,致敬王振義院士從醫執教75週年座談會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舉行。

王振義是中國首批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曾任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校長,上海血液學研究所首任所長等。上世紀70年代末,王振義團隊歷經8年艱苦卓絕的探索,終於找到全反式維甲酸用於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此後又帶領學生陳竺、陳賽娟、陳國強等不斷完善治療方案,創新性的提出“全反式維甲酸聯合三氧化二砷的協同治療方案”,並從分子生物學角度找出疾病發病機理和藥物作用的機制,使得這種最爲兇險的白血病從以往僅10%的5年生存率,提高到94%的高生存率。隨後,法國、日本、美國科學家相繼重複出類似的高緩解率,從此誕生了白血病治療的“上海方案”。王振義因此獲得國際腫瘤學界最高獎——凱特林獎。凱特林獎此前從未頒給亞洲人,評委會稱他爲“人類癌症治療史上應用誘導分化療法獲得成功的第一人”。

難能可貴的是,王振義並沒有申請專利,而是無私的將之公開,讓更多患者能儘快地以低廉的價格受益。2015年,王振義收到一封從美國輾轉寄來的信,信中有兩個孩子的照片和一名母親情真意切的感謝,“您的藥物治好了我的病,我現在有了兩個孩子,我在網上搜索發現您來自中國上海,特地寫信感謝您的付出和貢獻,我想即使對您說一百萬次的感謝也仍然不足以表達我的謝意。”如今,全球千千萬萬患者因此“重生”。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黨委書記江帆宣讀陳竺、沈曉明、丁奎嶺等領導和傑出校友的賀信,並送上來自交大醫學院系統全體教職醫務員工和10161名學生徵集的“大醫精誠、虛懷若谷、桃李滿天下、平安幸福”等心裡話祝福。她講道,在醫學院東院門口,有一座泰山石刻,上面刻着王振義院士親筆書寫的“報效祖國、服務人民”八個大字,是他從醫執教75載的真實寫照,以及對交大學子的殷切希望,也是所有交醫人的精神鎧甲。

APL治癒患者楊先生是紹興人,今年62歲的他在現場深情吐露心聲,他說:“我曾經是一名獲得過5次嘉獎的特種兵,當2010年10月被診斷爲白血病時,我們全家感覺天都塌下來了,還好在瑞金醫院18樓病區,我遇到了王振義院士,他查房時詳細詢問我的病情並安慰我,讓我安心配合治療,果然我的白血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高興地回了老家。沒想到2011年5月複查時發現腦膜白血病,考慮中樞復發,我再度受到沉重打擊,王院士再一次給了我極大的鼓勵,我再一次堅定地選擇繼續治療,並進行了多次大劑量化療和腰穿注射藥物,經過治療,我的骨髓和腦脊液中白血病細胞完全消失,當主治醫生宣佈我可以停止治療的時候,我淚流滿面,如獲重生。十幾年過去了,如今我的病情一直很穩定,開始享受天倫之樂。我非常感謝王院士發現了全反式維甲酸,造福了無數白血病患者,您是我心中真正的‘藥神’。”

王振義院士是桃李滿天下的師者代表,他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備的醫學人才,開創了“一門四院士”的傳奇。作爲導師,他共帶教了33名碩士研究生、22名博士研究生,現場學生代表們送上“手寫祝福”。周光飈教授講述王振義院士教書育人故事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研究員周光飈作爲王振義院士的“關門”弟子,與大家分享了王老師教書育人的故事。

“2000年8月,多年的努力及幸運之神的眷顧,使我得以踏入瑞金醫院33舍的大門,成爲一名光榮的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後來,幸運之神再次光臨,讓我成爲王老師的關門弟子。隨後的1095個日子裡,我在這裡度過了人生中最幸福的學生生涯,王老師不僅關心我,也關愛其他人,尤其是病人及其親屬,常常拿出自己的積蓄接濟他們。王老師謙遜謙讓、大醫精誠的品格影響着身邊的每個人,他的精神也得到了傳承,陳竺、陳賽娟老師等一脈相承,學術與善愛並重,如今血研所根深葉茂,影響深遠。”

王振義院士笑着說,自己受到了大家的厚愛,“我的血液學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那就是血栓與止血、誘導分化和疑難病例分析。從1954年到1996年,我一直研究血栓與止血,寫了三本專著。1965-1999年做誘導分化,寫了一本《誘導分化和細胞凋零》。1996年把血研所的重任交給陳竺,開始“開卷考試”,主要是結合臨牀、基礎研究,以及最新文獻來進行疑難病例分析,把自己的臨牀思路教給學生們,根據病例討論做了三本疑難病例,正在做第四本。我非常感謝團隊和同事們的幫助和支持,感謝在職醫務員工的幫助和悉心醫療,感謝醫院提供的支持和領導關心,如果沒有大家的鼎力相助,我很難取得今天的成就。”

“王振義教授是享譽國內外的醫學巨擘,是桃李滿天下的醫學大家,他胸懷祖國,熱愛人民。”陳竺院士在座談會上回憶起與王振義老師一起並肩作戰的日子說,“在75年執醫從教歷程中,王老師一貫踐行敬佑生命、精益求精、無私奉獻的高尚醫德醫風,對患者充滿熱忱;一貫倡導嚴謹治學、實事求是、敢爲人先的科學家精神,對事業極端負責,成爲醫學界的楷模,患者們的天使。”

通訊員 朱凡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