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第一名錄取榮總!內科榜首爲何下海創業?故事從2008年說起

(圖/今週刊提供)

2022年,博晟生醫進入成長加速的階段,全年營收出現年增逾200%的爆發力;選擇創新醫材爲創業題目,博晟生醫董事長陳德禮如何在生技領域,力拚10年內成功獲利?

當工作前景安穩平順,你願意放棄一切,在新領域從頭開始嗎?

以狀元之姿,進入臺北榮總工作多年後,陳德禮選擇離開人人稱羨的醫師崗位,踏上不安穩的創業路,成立博晟生醫,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7年前棄醫從商的他,創業之初不僅獲得晟德集團總裁林榮錦的投資,去年博晟更進入營收起飛期,如今不但手握全球唯二的骨再生新技術,更是臺灣唯一深耕再生複合醫材的生技公司。

博晟的重點產品,分別是可取代人工關節的軟骨修復技術「愛膝康」、生物性移植骨材及抗生素產品。臺新投顧最近出具的報告指出,博晟隨着產品出貨增加,預期2024年有望轉虧爲盈。

重視銷售 尋找代理機會

選擇在生技領域創業,卻不像許多同業多年來做不出業績,關鍵就在於陳德禮的創業策略,並沒有一股腦兒地只看藥證的取得,反而是更重視銷售,在公司發展的過程中,不斷透過併購與代理取得獨特產品。

只不過,這個創業心法,陳德禮卻花了超過二十年去摸索。起初,他並沒想要走醫學這條路,「我本來要選理工科系去美國讀書。」他透露,後來因顧及長輩的期待,就以馬來西亞僑生的身分,在1988年進入國防醫學院就讀。

成爲醫學生後,他迅速展現讀書天分。「在醫學系會念書的學生非常多,但他(陳德禮)在考內科專科醫師的時候,是全國第一名。」身爲學長的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司徒惠康,談起陳德禮這位學弟,印象仍十分深刻。

1997年,陳德禮以第一名錄取臺北榮總自費住院醫師,2000年又以狀元之姿,考上內科專科醫師,成爲感染科主治醫師;然而,隨着當醫師的時間愈長,他對於醫療工作的熱情,竟愈來愈少。

原因在於,醫院申報治療病患的醫療項目,不時會被健保署審查人員刪除,導致醫院要加倍還錢給健保。這時候,醫院爲了減少開支,就反過來要求醫師,少用那些可能會被健保刪除的醫療項目,這帶給陳德禮很大的挫敗感,「因爲你很清楚,哪些檢測纔是對病人最好的。」他說。

「那時候晚上看着鏡子裡的自己,覺得愈來愈不開心。」當時的陳德禮,儘管再努力幾年就能升任副教授,當上專科主任也並非難事,但他心底對於想要離開醫院體系的聲音,愈來愈大聲。

以骨病爲題 臨牀、併購齊發

機會,就在2008年意外來到,臺灣東洋正在尋找醫學顧問,協助開發抗生素產品,陳德禮也受邀面試,並拿到這份顧問工作,而在進入臺灣東洋後,讓時任晟德大藥廠及東洋董事長的林榮錦,看到這位榮總醫師的商業潛力。

「他的學術地位非常高,但他不會很驕傲。」林榮錦回憶,彼時的陳德禮在陽明大學醫學系擔任教職,已經發表多篇不動桿菌的論文,但卻不見多數醫師那種高高在上的傲氣,「他不會像一般醫師用訓話的態度(與人對話),而是能夠跟你心平氣和地討論事情。」

進入臺灣東洋,也是陳德禮接觸銷售的起點,由他負責開發的抗生素,當時即將進入銷售階段。

「林先生(林榮錦)就說,『你是感染科醫師,應該會賣抗生素吧?』就要我寫一個行銷計劃。我說沒問題,但其實⋯⋯問題很多。」那時的陳德禮完全不懂行銷,當晚立刻跑去書局,買了一本《行銷一本通》的書當作參考書,並鎖定經驗性療法的市場,讓這款抗生素產品能對應到更大規模的病患,「兩天不眠不休,做了三十幾頁的簡報,林先生(林榮錦)看完後還說,『寫得不錯!』」

對於陳德禮,林榮錦也是用心栽培。除了刻意透過寫計劃,磨練他對行銷的概念外,爲了讓他累積藥品製造的經驗,還把他派去接任晟德集團的永昕生醫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