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是中國的樂高?

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佛光寺 正殿東大殿 河姆渡幹闌式建築木構榫卯類型

近年來,古代建築變得很火,不僅建築行業關注,普通愛好者也越來越多,關於古建的技術和工藝,我想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榫卯了。

所謂榫卯,凸出部分叫榫,凹進部分叫卯,用這種工藝做成構件,就是榫卯工藝。這個東西特別神奇,下面我們就分四個問題把它說清楚。

第一個問題

只能在木製結構上用榫卯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比如,湖北武當山金頂就是一座仿木結構鎏金銅殿,它就是由銅件按照榫卯工藝構造而成。

但是,榫卯確實更廣泛的使用是在木製材料中。其中的原因,第一當然是因爲中國古代的房子本來就以木頭材質爲主。第二個原因則和能力相關,古代的木匠們,別看他們好像沒有學過結構力學,但是在長期的實踐當中,練就了通過目測就能大致判斷每塊木頭所受到的承受力的技巧,而這種基本的力學分析正是實現木結構結實耐用性的重要前提。

第三個原因,是木製材料更需要榫卯。爲什麼?因爲相比其他材質,木頭的熱脹冷縮更大,爲了保證接口不會在木頭長期熱脹冷縮的過程中鬆動,工匠們會從不同的角度、方位讓一根木頭和其他木頭通過榫卯結構相連接,這樣接口處木頭漲縮的作用力就會相互抵消,如果用石頭、金屬造房,就不需要解決這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

有了榫卯就不需要用釘子來固定?

按道理說,釘子作爲一種非常方便、實用的加固技術,爲什麼不用呢?

其實還真不怪這些工匠,我們把時間拉回到古代,過去的生產力並不發達,尤其是類似釘子這類物件,是需要鐵匠一個一個製作的,成本很高,所以舊時木匠寧可自己開榫卯也不買釘子,因爲算下成本來差不多,甚至自己開榫卯比買釘子還划算。

那如果不用釘子,榫卯就能完完全全契合,沒有任何問題嗎?其實工匠們有別的解決辦法,他們一般都會在榫卯的基礎上塗上一層膠水進行加固,這個膠水大多數是魚鰾膠,它的特點就是遇熱水可以化開,可以拆卸,可以修補,十分方便。

所以,不是榫卯不需要釘子來加固,而是在沒有大量釘子使用的條件下,榫卯成了一種合理的替代工藝。如果有足夠生產力來生產釘子,可比榫卯方便多了。

第三個問題

榫卯究竟算不算中國特有?

這個問題,我覺得還是有爭議,木材作爲最原始的建築和傢俱材料是全球性的,全世界的人類都會與木材打交道,榫卯結構應該是在各地人民長期實踐中自然而然就掌握的技術,並不應該歸結爲某些人羣的發明。

中國的情況是,浙江餘姚發現的河姆渡人遺址中,河姆渡人原始部落建造的幹闌式建築就使用了多種形式的榫卯。從後期考古出土的木構件大至建築的樑、柱、枋、板,小至木楞,這些構件全部採用了榫卯密合連接的方法。也許從今天的工藝水平看來,這樣的結構連接不足爲奇,但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能達到如此的工藝水平,令人歎服。正因如此,榫卯被認爲是早於漢字出現的中國傳統文化符號。而在同一時期的德國北部的萊比錫,也出土了榫卯結構的物件,不知道這其中是否有某種巧合。

再比如,在英國的威斯敏斯特議會大廈,建築上方用的也全部都是榫卯結構,從圖上來看,技術好像也不差。

所以說,我認爲榫卯不應該算作是中國特有的產物,應該說榫卯是在整個前工業社會是一個現象級的產物。另外,中國對木製建築的廣泛使用,也使榫卯與中國人的連接更加緊密,而且留下了深刻的感情。

第四個問題

榫卯和樂高有啥區別?

首先我們來說說樂高和榫卯的構造原理。樂高的積木有兩個基本組成部分——上部的突點和內部的孔,這突點相當於“榫”,這“孔”相當於“卯”。

但兩者原理其實不同,樂高積木部件間的連接靠的是部件之間的摩擦力,而榫卯靠的是榫和卯的咬合力。

具體來講,樂高積木的突點會比孔和側壁之間的空間稍微大一些,當把積木擠壓在一起的時候,突點會把側壁往外推、會把小孔撐大,但是,因爲這種材料有彈性並且能保持原形,所以側壁和小孔會緊緊地把突點包住,然後摩擦力也發揮了作用,可以防止兩塊積木滑開。

另外,一般的樂高積木都是度角,但是,我們只要將足夠多的度角積木緊密連接在一起,就可以搭建出球形、曲線形的物體,甚至一切形狀。

所以如果讓我說,有人喜歡把榫卯叫成中國的樂高,我覺得不是特別恰當,二者確有相似之處,但其實完全是兩種東西。

文/楊學濤(文史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