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中期被深交所終止上市,曾六次籌劃併購國際期貨均告失敗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翁榕濤 廣州報道

5月30日,中國中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ST中期”)發佈公告稱,公司收到深交所下發的終止上市決定,將從2024年6月6日起進入退市整理期交易。

這意味着,這家曾被市場稱爲“期貨第一股”的公司,在登陸資本市場24年後正式迎來落幕。

其間公司曾多次籌劃通過併購中國國際期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際期貨)來擺脫主業不振的困境,但最終算盤落空。

從業績表現來看,*ST中期已經遠不如國際期貨,因此這次併購重組更像是國際期貨借殼上市。公告顯示,由於監管並未批覆,相關事項論證和落實無法按期完成,第六次併購重組宣告失敗。

近年來期貨公司上市熱情較高,監管態度也有所放鬆,目前已經有5家上市期貨公司。

不過,一位期貨行業資深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借殼上市的態度一直較爲謹慎,此外和普通企業不同,*ST中期要成爲期貨公司大股東,還需要符合監管部門有關期貨資本規模、持續盈利能力以及未清償債務等方面要求,這些對於業績下滑且負債較高的*ST中期也是待解決的問題。”

歷經16年 6次重組均告失敗

深交所的決定書顯示,*ST中期被終止上市的原因是2022年度經審計的淨利潤爲負值且營業收入低於1億元,2023年年度財務會計報告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連續兩年觸及深交所相關退市規定。

回顧*ST中期近年來業績表現情況,基本處於下滑態勢。2019年至2023年期間,錄得營收6230.78萬元、4993.51萬元、4948.51萬元、3178.17萬元、1106.92萬元;同期錄得歸母淨利潤558.59萬元、608.25萬元、200.98萬元、-339.91萬元、800.69萬元。

可以看出,*ST中期在2022年度因爲虧損以及營收低於1億元被實施了*ST,之後的第二年也就是2023年度,公司爲了避免退市努力扭虧爲盈,但是這份財報並未得到會計師事務所完全確認。

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底,*ST中期對國際期貨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爲6.19億元,持股比例25%。採用權益法覈算,2023年度確認投資收益1550.26萬元。

作爲公司財報審計機構,北京亞泰國際會計師事務所表示,2023年度審計過程中僅取得了國際期貨未經審計的財務報表,未能獲取其他的審計證據及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序,所以無法就該項投資的賬面價值以及確認的投資收益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也無法確定是否有必要對這些金額進行調整。

此外,*ST中期近三年收入大幅度萎縮,表明存在可能導致中國中期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重大不確定性。基於以上兩點,亞泰國際最終對2023年財報給出了非標準審計意見。

深交所《股票上市規則》顯示,上市公司若出現營收低於3億元,年利潤總額、淨利潤、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出現負值,則會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上市公司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後,第二年還出現財務會計報告被出具保留意見、無法表示意見或者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等相關情形後,深交所將決定終止其股票上市交易。

此次退市也基本宣告了*ST中期歷經16年,6次併購重組國際期貨的嘗試最終失敗。

第六次併購重組的最新進展是在2024年1月份,*ST中期公告稱因相關事項論證和落實無法按期完成,公司券商向深圳證券交易所申請撤回本次交易的申請文件。但並未解釋併購重組進展緩慢的具體原因。

*ST中期的重組之路並不順利,因爲各種原因無奈擱淺。

2007年,*ST中期成功投資中期期貨94%股權。2008年,公告首次提出將以2038.838萬元收購國際期貨18.53%股權。不過最終卻因不符合監管"一控一參"的規定而終止。

2010年7月,*ST中期首次籌劃重大資產重組。同年8月,*ST中期稱鑑於重大資產重組事項比較複雜,涉及面較廣,相關溝通論證工作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經協商、中止籌劃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事宜。

2012年1月,*ST中期再度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併發布停牌公告,但半年後就宣告終止籌劃。*ST中期表示,在有關金融、創業投資等特定行業的企業借殼上市規定出臺前,現行借殼上市規定不適用,證監會暫不受理期貨公司借殼上市的申請。

2014年底,*ST中期再次籌劃重組,停牌近一年後也宣告終止,原因是本次重組預案涉及的期貨市場監管環境、方式與規則,發生了較大變化。

2019年1月18日,*ST中期發佈關於籌劃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事項的停牌公告,擬向中期集團有限公司等7名交易方購買所持國際期貨78.45%股權,並配套募集資金。當年9月重組再度中止。

併購重組是上市公司做大做強的重要手段,也是企業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但*ST中期16年來多次併購重組失敗,再加上業績下滑導致股價低迷,已經讓市場部分投資者失去信心。

國際期貨營收持續多年下滑

*ST中期在2023年年報中表示,近年來公司在汽車服務行業沒有增加投入,目前主營業務規模較小,運營成本高,在市場競爭中逐漸處於劣勢,再加上汽車服務行業整體不景氣,2023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約1107萬元,同比下降65%。

*ST中期相關負責人此前告訴記者,“近十年來,公司子公司所經營的弱勢品牌韓系燃油乘用車,規模太小,沒有市場競爭力,是公司多年的業績包袱與劣質資產,僅2022年公司汽車業務就虧損770多萬元。公司近十年來一直轉型集團優質資產期貨業務沒有成功,無法引進或留住汽車經營管理類高級人才。”

從業績表現來看,*ST中期已經遠不如國際期貨。年報顯示,國際期貨2023年錄得營收1.97億元,同比減少5.73%;錄得歸母淨利潤6115.41萬元,同比增加13.27%。

可以發現,無論是營收還是淨利潤規模,國際期貨都要好於*ST中期。

穿透股權可以發現,*ST中期和國際期貨有同一個大股東中期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期集團”),中期集團持有*ST中期19.44%股權,同時也持有國際期貨55%股權,股東是兩位自然人姜榮和劉潤紅。

中期集團目前仍陷入債務違約危機中,根據中國裁判文書網的內容,2022年12月中期集團在與藍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一則民事判決書中顯示,上訴人藍石資產公司認爲中期集團公司已承認從2019年12月至今仍未償還20億元債務,且因涉案債券已面臨大量仲裁、訴訟、執行案件。

記者查詢相關數據發現,中期集團原本對外投資12家公司,涉及期貨經紀、金融科技、國際貿易、汽車營銷等諸多領域,但目前多家子公司已經遷出或者註銷,註冊資本較高的兩家公司即*ST中期和國際期貨。

北京金融法院的公告顯示,將其持有的國際期貨共計5.89億元股權全部被凍結,凍結期限從2023年8月到2026年8月。

在母公司中期集團揹負鉅額債務的同時,國際期貨的經營情況也不容樂觀。

數據顯示,國際期貨2018年至2022年的營收分別是3.10億元、2.37億元、2.33億元、2.58億元、2.09億元;同期淨利潤分別是10806萬元、6501萬元、7648萬元、7976萬元、5398萬元,整體呈現下滑趨勢。

爲破解同質化競爭困局,期貨公司近年來紛紛探索在期貨經紀業務以外的新增長點,包括境外金融服務、風險管理業務、資產管理業務等創新業務。期貨創新業務具有高投入的特點,資金已成爲制約國際期貨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此次借殼上市失敗,意味着國際期貨需要通過其他渠道實現上市。

有業內分析人士表示,深化業務創新與差異化發展,提升服務質量與效率,將成爲期貨公司持續盈利、搶佔市場份額的關鍵。隨着監管環境的優化與科技力量的賦能,行業整合與轉型升級的步伐有望加快,爲具備前瞻視野與戰略執行力的期貨公司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