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旭藍退市危局:立案調查疊加“資金佔用”頑疾 重整重組無門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楊坪 深圳報道

2025年3月16日,*ST旭藍(000040.SZ)發佈公告稱,公司實際控制人李兆廷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這已是該公司及相關方一年內第三次捲入監管風暴,疊加75.27億元資金佔用未解、股價連續跌破1元、內控審計“非標”等危機,*ST旭藍退市警報已然拉響。

截至3月14日,*ST旭藍已連續9個交易日收盤價低於1元,最新股價報0.86元/股,市值縮水至13億元。根據交易規則,若連續20個交易日股價低於1元,公司將被強制退市。

多重危機交織

*ST旭藍(東旭藍天)的前身是寶安地產。2015年,東旭集團以23.64億元收購了寶安地產29.88%的股份,成爲其控股股東。

在東旭集團的推動下,寶安地產開始進行轉型,2016年進入新能源行業,2017年置出房地產業務,並更名爲東旭藍天,成爲光伏市場的一名“新丁”。

彼時,東旭集團通過一系列高槓杆資本運作和收購,先後控制了三家上市公司(東旭藍天、東旭光電和嘉麟傑),拓展了光電顯示材料、高端裝備製造、半導體硅碳材料、新能源發電及組件、新能源汽車、高端醫用藥玻包材六大業務板塊。

2019年,東旭集團實控人李兆廷曾以235億元身家成爲“石家莊首富”。然而,隨着“槓桿”危機蔓延,李兆廷的東旭“帝國”搖搖欲墜。

2024年10月11日,ST旭電(東旭光電)因控股股東東旭集團佔用資金95.95億元至今未還。同時其股票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價低於1元,最終,深圳證券交易所裁定ST旭電終止上市並正式摘牌。退市前,ST旭電曾走出連續27個“一字”跌停,累計跌幅高達74.13%,持有該股的投資者可謂損失慘重。

而今,在多重危機交織之下,*ST旭藍也即將走到上市“盡頭”。

*ST旭藍在2024年7月5日接到了監管機構的整改通知,要求其六個月內歸還77.96億元的非經營性佔用資金。但整改期限於2025年1月5日屆滿時,公司仍有75.27億元資金未能歸還。因此,從2025年1月6日起,*ST旭藍股票開始停牌,3月7日復牌後,公司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期間,公司的財務狀況也持續惡化,2023年財報顯示,營業收入同比下滑50.94%至14.89億元,歸母淨利潤連續三年虧損(2021-2023年累計虧損超10億元)。實際上,自2019年至2023年,*ST旭藍淨利潤累計虧損已超過30億元。

2024年,*ST旭藍淨利潤預虧3-5億元,由於公司非經營性資金佔用及財務公司存款問題是否能如期解決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可能因全額計提壞賬準備(最高96億元)而使公司2024年末淨資產大幅減少,同時,公司流動負債超77億元,現金比率僅0.4,償債能力幾近枯竭。

在業內人士看來,公司因2023年度內控報告被出具否定意見,股票已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考慮到大股東非經營性資金佔用等問題,若2024年、2025年財報內部控制繼續被出具否定或無法表示意見,將觸發疊加實施規範類退市風險的情形。

重組保殼無望?

眼下,中國證監會針對*ST旭藍及其控股股東的立案調查已形成“雙重夾擊”。

2024年5月8日,因未按期披露2023年年報,*ST 旭藍及控股股東東旭集團遭證監會立案;同年9月6日,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雙方再度被證監會立案調查。2025年3月15日,證監會更是直接向公司實際控制人李兆廷下發《立案告知書》,標誌着對其個人違法行爲的正式立案。

值得關注的是,這已是公司及相關方在一年內第三次捲入立案風波。

頻繁的監管動作不僅暴露出公司治理體系的系統性崩壞,更爲後續資本運作埋下致命隱患。

長期以來,重組與重整常被*ST公司當做保殼的救命稻草,但退市風險近在眼前,證監會的接連立案使*ST旭藍喪失重組資格。根據《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公司及控股股東在被立案調查期間,禁止實施重組上市或發行股份購買資產。

這意味着,即便公司仍有保殼意願,法律層面的硬性約束已切斷其通過資產重組續命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高達75.27億元的資金黑洞又讓*ST 旭藍潛在重整方望而卻步。

根據最高法、證監會《關於切實審理好上市公司破產重整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第九條的規定,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他關聯方違規佔用上市公司資金、利用上市公司爲其提供擔保的,原則上應當在進入重整程序前完成整改。

近期,*ST 旭藍雖聲稱“正督促關聯方籌措資金”,但公告顯示公司“目前未有償還的實質性方案及明確時間表”,直接導致公司不符合進入重整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