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箱裡搭「組屋」培育 新加坡推10萬珊瑚養殖計畫

爲大規模培育珊瑚,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長李智升今天宣佈「10萬株珊瑚計劃」,新加坡公園局將在聖約翰島設立珊瑚養殖設施,在水箱裡以搭建「組屋」的方式養殖小珊瑚。這是新加坡最大的珊瑚修復計劃。

聯合早報、亞洲新聞臺等新加坡媒體報導,李智升今天在聖約翰島(St John’s Island)海洋生態研究中心宣佈「10萬株珊瑚計劃」(100k CoralsInitiative),並表示新加坡公園局(National ParksBoard)將在聖約翰島設立珊瑚養殖設施,藉先進技術大規模培育珊瑚。未來10年後,將養殖10萬株珊瑚並移植到海里,以修復退化的珊瑚礁、建立新羣落。這是新加坡最大的珊瑚修復計劃。

新設施預計明年第2季全面啓用,每年培育多達1萬株珊瑚,民衆屆時也可透過展館走廊參觀。李智升指出,珊瑚礁是珍貴棲息地,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同時能成爲基於自然的海岸措施,避免海岸線被侵蝕。聖約翰島設立的珊瑚養殖設施,是在水箱裡以搭建「組屋」的方式養殖一排排直立堆疊的小珊瑚。

報導指出,珊瑚礁有助於促進健康的海洋生態系統,但氣候變遷與人類活動,正對珊瑚礁構成嚴重威脅。從海洋暖化與污染,到過度捕撈,都導致全球的珊瑚礁急速消失。

新加坡公園局等機構今年7月發現,聖約翰島、拉扎魯斯島(Lazarus Island)和龜嶼等地的珊瑚礁出現白化狀況,但近幾個月海水轉涼,一些珊瑚生長狀況已恢復正常。

李智升表示,雖然在監測和修復珊瑚礁方面的工作已完成不少,但仍可以做得更多,以確保珊瑚礁得以長期存活。

由新加坡當局推出的第一階段海洋生物多樣性調查於2010年至2015年間進行,在新加坡和來自全球各地的專家,及470多名志願者的協助下,對新加坡海洋生物棲息地進行取樣調查。調查期間共發現37個新物種,以及300多個首次在新加坡發現的物種。

今年10月當局啓動第二階段調查,包括針對重點區域進行調查以瞭解生物的分佈和密集程度,以及對新判定的區域和生物羣體系統進行調查,研究生活在珊瑚礁內部的微型生物和生態系、促進珊瑚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