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到哪裡去了?

水流到哪裡去了? 圖╱本報資料照片

2018年臺灣水資源運用實況

2018年臺灣降雨量872億噸,其中流入大海501億噸,被太陽蒸發了207億噸,滲入地下的也有50億噸。大部分是流入大海了,最後真正被使用的水只有167億噸,佔總降雨量不到20%

■自2001年以來的降雨量有時最多曾逾1,000億噸,如2016年達1,180億噸,少的時候如2014年只降下691億噸,總用水量波動較小,每年大概在160~180億噸之間,以使用川流水佔四成最多,地下水逾三成次之,水庫的水佔25%最少。

臺灣一年下的雨水不算少,但有六成全都流入大海,今天各地水情告急,面臨缺水的情況,不是大自然不善待臺灣,而是我們沒有把雨水留住,要如何留住雨水?自然是要用水庫、人工湖、越域引水才能讓雨水爲我們所用,而不致於泄入汪洋大海。

根據臺灣的水文資料,臺灣的雨水大概都集中於每年的5~10月降下,11月至次年4月雨水不多,前者是豐水期,後者屬枯水期,在臺灣,豐水期落下的雨水佔了一年總降雨量的七成,南部地區更達九成,如果不想辦法把豐水期的雨水留下來,枯水期自然就無水可用。

這也是爲什麼臺灣一年的雨水會有六成流入大海,因爲豐水期的雨水太多,多到用不完,只能看着它流入大海。

我們以2018年爲例,這一年降雨量高達872億噸,可惜的是,入海的水量就有501億噸,只用了167億噸,這些雨水在夏、秋雨量豐沛的季節入海,大家沒什麼感覺,但到了冬、春兩季就會懷念起這些流失的雨水了。

面對大自然雨水不均,所幸臺灣蓋了20多座水庫,可以把豐水期的雨水留一些下來,供枯水期使用,不過,除了翡翠、石門、曾文等七座水庫尚有逾一億立方米的蓄水規模,其餘水庫蓄水有限,如此一來,只要哪一年少來幾個颱風,少降一些颱風雨,臺灣在次年就必然面臨枯旱。

農業用水不致排擠工業用水

許多人看了一年用水總量的分配,農業用水佔了七成,工業用水只佔一成,就會覺得應該把農業用水移一點給工業用,持此想法的人可能忽略了臺灣一年四季雨水分佈不均的情況,農業在豐水期不論使用多少水,都不致於排擠工業用水,而到了枯水期,非僅工業缺水,農業也一樣缺水。我們自然不可能有魔法,讓豐水期的農業用水穿越時空傾注給枯水期的工業部門使用。

從算術上看,七成的雨水很容易重分配,然而實務上,由於時空交錯不均,這兩類用水互通性的自由度並不高,除非我們可以穿越時空或者乾坤大挪移。

提升水庫蓄水力爲上策

我們對供水還有一個迷思,就是以爲水都是來自水庫,譬如說,我們會認爲臺北市的水都是來自翡翠水庫,事實上,在川流水豐沛的時候,臺北的自來水是取自南勢溪,待川流水不足才自翡翠水庫引水。根據統計,以2018年爲例,我們一年總用水量,只有四分之一來自水庫,來自水庫的水並不多,這也說明臺灣的水庫的蓄水能力明顯不足,如此而年年抗旱,理之必然也。

要解決這個年年抗旱的問題,以休耕減少農業用水來處理絕非上策,農業非僅有糧食安全的不可替代性,於環境生態的保育也非金錢所能衡量,然而興建水庫徒惹民怨,也已時不我予。惟今之計是把昔日半途而廢的計劃,如曾文水庫越域引水、高屏大湖等等重新審視,多多溝通,若能把老天爺給我們的雨水多留一點在水庫、人工湖裡,如此則風調雨順庶幾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