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田裡蝦蟹肥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吉林公主嶺稻漁科技小院探索種養新模式
水稻田裡蝦蟹肥
本報記者 門傑偉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08日 第 08 版)
7月,吉林省公主嶺市南崴子街道南崴子村,一塊塊水田如鏡子般映照着蔚藍的天空,翠綠的秧苗在雲朵的倒影中輕輕搖擺。在距離水田不遠的小龍蝦培養池中,稻漁科技小院首席專家、吉林農業大學副教授王秋舉提起蝦籠,將一尾小龍蝦捧在手心端詳,“現在蝦苗長勢不錯,我們正逐漸投放到試驗田中,很快就能捕撈上市了。”
在稻田裡養蝦蟹並非新鮮事,但想通過這種方式實現穩定增收並不容易。“傳統的稻田養殖蝦蟹模式,與機械化插秧作業不適配,且缺少放養密度、苗種質量等判定標準,增收空間有限。”王秋舉說。
2018年,王秋舉瞄準難題,帶領團隊來到南崴子村,依託公主嶺市藍谷水產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試驗田邊開展蝦蟹養殖技術攻關。
遊弋水中的蝦蟹能鬆土、攝食害蟲,糞便還可肥田,通過生態良性循環提升稻米品質。經過大量試驗,團隊創新探索出“雙邊溝+分箱式插秧”稻田養殖蝦蟹模式。“傳統的模式是在稻田四面挖出環溝,爲適應當地的地形和氣候條件,我們調整爲挖兩側對溝,不僅能保留更多稻田面積,還讓蝦蟹養殖更爲集中,提高了捕撈效率和飼料利用率。”王秋舉說,“同時,考慮到機械化插秧作業的要求,該模式以6行或12行水稻爲一箱,並在箱與箱之間留出空隙,有利於打造稻田與蝦蟹共生互促的良性生態環境。”
“用上新模式,我們開展綜合養殖有了底氣,‘錢袋子’也更鼓了。”藍谷水產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趙春雨介紹,近年來,合作社裡每畝地通過養殖、銷售水產品平均能增收800元左右。不僅如此,由於稻田裡的生態良性循環,稻米品質也得到提升,受到市場歡迎。
新模式的增收效益,吸引了村民紛紛加入。在吉林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的支持下,這一創新模式在全省10萬畝水田中推廣實踐。“目前團隊正在對這一模式進行創新升級,嘗試利用排水渠等原有水道,爭取實現少挖溝甚至不挖溝就能養殖蝦蟹。”王秋舉說,設立科技小院,就是爲了實現科研與農業生產需求的精準匹配,讓科研成果真正惠及更多農民。
據瞭解,吉林省現有經中國農技協批覆的國家級科技小院105家;共建高校、科研院所14個,涵蓋種植、養殖、農業工程等48個產業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