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這個15歲男孩的視頻,才知道曾經逼孩子學習的我,究竟有多蠢

把成績看得太重,把孩子逼得太緊,只會害了孩子。

讓他們學會在鬆弛感中徐徐前進,在豐富而熱愛的生活中找到人生的價值所在。

作者 | 楓子

我的女兒初三了,眼看就要中考了,她卻一點都不在狀態:

學習沒精打采,作業經常出錯,成績一降再降。

我一說,她就嫌煩,說得多了,就和我吵。

更讓我沒想到的是,一個普通週末,她突然跟我說她不想讀了,想上技校。

“你瘋了嗎?好端端的爲什麼不上學?”

我怒不可遏,朝她咆哮:“上什麼技校,沒門!不上高中,等着以後成爲社會底層嗎?”

不曾想,她竟然惡狠狠地說:

“那也是我的事!我願意!從此以後,我再也不會爲你學習了,再也不會讓你管着我了,也再不要你這樣的媽媽了……”

我又氣又惱,不等女兒說完,就扇了她一個耳光,想讓她清醒點。

但女兒轉頭就把試卷撕了,把書倒進了垃圾桶。

之後,女兒就像變了個人一樣,上課睡覺,擺爛不寫作業,老師都找我投訴了好幾次。

期間,我怒吼過,威脅過,也打罵過,但女兒就是一身反骨,越鞭策越躺平。

我身心俱疲,徹底拿她沒轍,只能任由她擺爛。

但焦慮、無助、絕望,卻一直盤踞在我心裡。

很多個夜晚,我輾轉反側睡不着。

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更不知道女兒的未來路要怎麼走?

思來想去,我便起牀上網查資料,看教育視頻,希望可以找到一些方法,讓女兒不再討厭學習。

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我無意刷到了一個初三男孩@王南皓的視頻,他站在學生的角度,根據自身的經歷,回答了這個令我困惑了許久的問題:

孩子爲什麼不愛學習?

他說:“孩子不愛讀書,其實是因爲他們“玩”得不夠多,見得不夠多,以及作爲家長的你們不夠會玩。”

爲什麼這麼說呢?

一是因爲,“玩”得少了,導致他們見識不夠。

有句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而作爲一個普通縣城的孩子,王南皓其實很少有機會走出去見世面,所學知識也就都停留在了書本,所以很難理解學習的意義。

直到後來,哥哥掙了點錢,帶着他去國外玩,玩的過程中,他這才提高了認知。

比如,他曾一直認爲,學英語,就只是爲了應付考試,爲了升學。

但當他到了國外,他發現,英語能幫他點道菜,也能幫他點一瓶飲料,在這個過程中,他理解了學英語的意義,也因此燃起對英語的興趣。

二則是因爲,體驗不夠,不知道自己爲何而學習。

哥哥曾跟他分析,當今很多家長的觀念,都是以前爲了生存所遺留下來的。

但現在的孩子,所處的時代不一樣,思想觀念也不一樣,他們沒有那種“要爲了擺脫貧窮與飢餓而努力奮鬥”的迫切感與動力。

所以,父母給孩子灌輸再多大道理,孩子也是聽不懂的。

以前,老師和家長也曾不下一萬次地跟他念叨,要學好英語,學好知識,但效果微乎其微。

如今,反而是到處看了,體驗了,找到了感興趣的目標,他才懂得爲何要努力學習。

看完,我纔開始慢慢意識到:

原來那個叛逆厭學,躺平擺爛的孩子,不是不喜歡學習,而是缺少學習的動力,同時,也是在向父母提出這些質疑——

厭學的孩子,他需要的是喚醒,是提高認知,而不是教導、指責和對抗。

那天晚上,我反思了很久。

回想起過去和女兒相處的點點滴滴,結合王南皓的分享,我明白了自己問題所在:

把成績看得太重,把女兒逼得太緊。

作爲“考一代”,我通過努力奮鬥,走出了農村,考進了大學,紮根在了大城市。

從一無所有,到升職加薪,安家落戶,有車有房,重點大學畢業的文憑,就是我有所成就的起點。

所以,我特別認同分數至上纔是硬道理,尤其是在面對當下競爭激烈的大環境,我恨不得用學習填滿女兒生活的每分每秒。

女兒還在幼兒園時,我就給她報了4個興趣班,2個培優班。

上了小學後,每天,除了老師佈置的作業,我還給女兒安排大量額外任務。

週末、假期裡,我也把她的作息安排得滿滿當當。

女兒想偷懶,和同學出去玩,我就會跟她講我的成長史,以此來激勵她;

女兒鬧情緒,拖拉磨蹭時,我就立刻批評催促,並配上相應的懲罰舉措,比如不準吃零食,多做一張試卷等。

在我嚴厲的管教下,女兒小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各門科目均衡發展。

我一度沾沾自喜,覺得自己育兒有方。

但進入初中後,一切都開始往失控的方向發展。

女兒的理科一直拖後腿,尤其是物理,多次不及格,這讓她自信心備受打擊,開始陷入自我懷疑。

有一次,她忍不住向我抱怨:“爲什麼要學物理?這些電路電流,動力阻力的,學來有什麼用?我將來又不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當時的我,並沒有在意她的迷茫和無助,也沒有看見她的壓力和情緒,反而指責她:

“想這些有什麼用?不如多刷幾道題,不要總想着抱怨,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爲什麼別人都能學好,你不行?”

我以爲,只要我狠心一點,逼女兒一把,她就能奮力向前。

但女兒卻選擇了自暴自棄,覺得自己不適合學習。

有句話說,一個優秀的孩子,永遠不是靠外界的壓力打造出來的,而是靠內心的動力塑造而成的。

可我卻只把女兒當作學習的機器,用高期待,高要求逼迫她。

讓她沒有時間思考學習的意義,也沒有空間探索人生的價值。

讓她在十幾歲的年紀,就放棄了努力,放棄了成長,把逃避當成了唯一的出路。

喚醒孩子的內驅力,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我開始嘗試和女兒和解,拋棄以往的錯育理念,努力學着改變:

1. 用興趣撬動生命,幫孩子找回動力

一直以來,我的教育都很功利,從不允許女兒做與學習無關的事。

但現在我想通了,主動帶女兒去報了她從小就想學的漫畫,並允許她每天完成學校作業後,剩下的時間都給她自由支配。

女兒一開始半信半疑,但見我真的不再幹涉她後,她對我的態度慢慢好轉。

她還主動告訴我:

“我不想學,就是因爲覺得沒勁,好累,總是被你追趕着走,所以就想報復你,和你對着幹。”

“但你現在改了,還允許我畫漫畫,我就不想再頹廢下去了。”

聽完,我流着淚,爲自己的錯誤跟女兒道了歉。

讓孩子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雖然不能幫助孩子取得“世俗所定義的”成功,但這些興趣,卻能極大地充實孩子的精神世界,讓孩子在長遠的學習中堅持下來。

2. 走進生活,讓知識鮮活起來

陶行知曾說: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雙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生活,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讓孩子走進生活,讓孩子到處看看,多體驗,孩子纔會知道,知識,也可以是鮮活有趣的。

比如,蘋果切開後會變色,這是生物學中的氧化反應。

海水遠看是藍的,近看沒有顏色,這是海水對光吸收能力而產生出來的現象。

我們盪鞦韆時,這是通過重力和張力的平衡,讓鞦韆得以擺動。

當知識不再無趣,學習也不再單純爲了應付考試,孩子自然會逐漸喜歡上學習。

3. 幫孩子尋找內心想要的目標,喚醒孩子成長內動力

一位教育家說過,要想喚起這一代孩子的原力覺醒,父母需要強調的不是“刻苦”,而是“投入”。

幫助孩子找尋到,自己真正想要實現的目標,孩子才能因爲內心深處的渴望,而將更多的熱情投入學習。

寒假時,我特意請了假,帶着女兒去了趟北京,參觀了科技館、清北校園,也打卡了多個景點。

女兒大開眼界,說以後想考到北京來,在這大城市紮根。

我趁機引導她:

那你覺得哪個學校,是你多加努力就可以夠得上的?

越美好的目標越有門檻,想實現你的目標,你應該怎麼一步步去做?

女兒雖然沒有回答我,但很明顯她心中有了答案。

回到家後,女兒的學習勁頭很足,還主動提出要補課:

“我數學相對薄弱,物理也一直拖後腿,我想重點補一下這兩門科目。”

現在的女兒,好像一棵枯掉的樹苗又重新煥發了生機。

班主任還在課堂上狠狠表揚了女兒一把,“是本次進步幅度最大的同學”。

果然,每個孩子都是奔着星辰大海而去的,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喚醒他對美好的嚮往。

走過這黑暗又漫長的時光,我深深地體會到,孩子的問題,其根源都在父母。

所以,當你發現孩子叛逆、厭學、頹廢......很可能是你的教育方式出錯了。

願你我都能明白:教育的對立面是操控。

被父母推着往前走的孩子,只會走走停停,永遠學不會自己努力。

唯有被喚醒內驅力的孩子,才能心懷熱忱與希望,抵達夢想的遠方。

點個贊吧,願所有孩子都能心中有光芒,眼裡有方向,擁有美好繽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