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精選》平平是共享經濟的頭號平臺大咖 Uber爲什麼慘輸Airbnb?

Airbnb優於Uber可從兩大特徵得知:需求面的產品/服務複雜度和供給面的固定成本需求。(圖/shutterstock)

近年來,共享經濟在數位IPO中佔了相當大的比例。這類企業代表典型的平臺企業,藉由媒合產能過剩的持有者與潛在使用者來創造價值。

這類企業儘管有明顯的相似之處,但吸引力仍存在着巨大差異,其中又以兩大業者Airbnb和Uber爲代表。

在評估規模的競爭優勢時,必須探討兩個密切相關的主題:首先要量化相對於同業的優勢多寡,其次要考量這個相對優勢所帶來利益的本質。

Uber和Airbnb都是各自「共享」市場最大的全球業者,分別是汽車共乘(ride sharing)和空間共享(space sharing)。在各自的全球市場中,兩家企業市佔率都在20-30%左右。此外,兩家的規模相較於第二名勁敵,很可能都大上40-50%,Uber是面對中國滴滴、Airbnb則是面對Booking。

但汽車共乘市場不同於空間共享市場,是否真的有全球規模尚不清楚。因此無論在任何市場中,Airbnb可能會面對相同的少數同業,而Uber更可能要抗衡在地或區域的王者。

即使我們肯定,Uber在美國的市佔率仍然是位居第二的競爭對手Lyft兩倍,而且至少在部分市場享有的相對規模比Airbnb大,但這僅僅是分析的開端。相關市場和產品特色能把規模轉化爲實質經濟利益的幅度,纔會帶來真正深遠的影響。就這點來說,兩家企業的差異十分明顯。

Airbnb優於Uber可從兩大特徵得知:需求面的產品/服務複雜度和供給面的固定成本需求。前者決定了可存續產品所需的網絡參與者數量,以及額外參與者繼續強化產品的幅度;後者則決定了基本損益平衡經濟因素,以及規模大於競爭者這項相對財務優勢。

在任何城市中,兩家企業的產品存續性是當地密度的結果,Uber端視平臺上駕駛的密度,Airbnb則看可住宿物件的庫存量。然而,Uber市集和Airbnb市集的關鍵區別是內在產品的複雜度,這項差異決定了打造當地服務所需的市集流動性。

就叫車服務來說,顧客考量的因素除了價格,最重要的莫過於車子能否在三到五分鐘內抵達指定地點。駕駛的數量要多少才能達到這樣的服務水準,會取決於特定市場的地域和活動。但若有服務能吸引夠多駕駛來達到這個門檻,只要定價適當,就足以與其他服務競爭。

相較之下,短期住宿市場有許多更突出的產品特色和市場區塊,因此服務得在這些面向取得足夠的住宿選項才能端上臺面,吸引廣泛消費者的興趣。雖然理論上難以知道有多少供應商能達到這個最低水準,但既然得滿足如此細膩的需求,便代表數量會比更單一的產品或服務來得少。

一旦滿足產品存續的最低條件,複雜度也會影響供給量漸增對使用者的價值。即便有一大堆駕駛可以比三到五分鐘更快抵達也沒有用,因爲乘客往往無法那麼快就到達與駕駛約好的所在地點;然而在短期住宿市場中,相關產品特色的多元,可以確保當地房源即使密度較高,也不至於減損其價值。實際上,已有證據顯示,更多房源不僅吸引更多旅客,還能帶動較高的入住率,這個動態強化了Airbnb需求面的相對網絡規模價值,這點便讓Uber難以望其項背。

在供給面,Uber和Airbnb之間最大的區別是,叫車服務的顧客主要身處單一城市;相較之下,短期住宿服務的顧客在許多不同地點使用住宿和叫車服務。因此,屋主在選擇平臺登錄其主要住宅時,不僅僅會在意所在城市的房源密度,還會關注Airbnb在各座熱門城市的知名度,因爲這對於是否吸引旅客使用平臺也很重要。因此,在地市場龍頭到頭來又受惠於分攤固定開銷,由此確立的全國或全球網絡所需固定成本,便成爲新進業者的主要進入障礙。

Uber和Airbnb都是全球企業,只是分佈的國家數量不到Airbnb的一半。但Uber的競爭對手不必是全球企業,也足以成爲吸引客源的替代方案。在部分市場中,固定營運成本造成的障礙,可能無法養活兩個以上叫車服務;但在大型都會區,就必定有多家穩健的叫車服務,即使有時市佔率不到20%也足以存續,結果便是會出現四家以上的Uber競爭對手,大幅限縮市場報酬。此外,專門服務婦女(Safr)和兒童(HopSkipDrive)等族羣的小衆業者也已出現,很可能只需頗低市佔率便能在市場上存續。愈來愈多現有計程車業者採用自家「共享」app來競爭;在巴西等部分市場,競爭對手就動輒數百家,其中既有中國滴滴這類全球巨擘,也有提供簡單本土app的低成本服務。

(本文摘自《平臺假象》/天下雜誌出版)

【內容簡介】投資原創內容反而削弱Netflix的經營優勢?

空間共享相對於汽車共乘,Airbnb爲什麼勝過Uber?

瞄準專業小衆市場的Etsy和1stDibs,竟能勝過Amazon老大哥?

平臺不是保證成功的密碼,尖牙股大巨頭也有弱點,掌握商業本質,建立長期成功的優勢基礎。

接連顛覆產業規則的Facebook、Apple、Amazon、Netflix與Google這五家尖牙股FAANG企業,雖然看似不可一世,其實在許多產業領域或國家地區都不是龍頭,甚至居於劣勢地位。企業經營成功的根本源頭是自身的結構性優勢,唯有正視商業的存續要件,增強實力,建立供需面的規模化優勢,才能戰勝弱項,鞏固永續成功的基本盤。

本書作者強納森.尼,是著名的高盛、摩根士丹利投資銀行家兼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他提出獨特的角度,從投資、經營的結果,仔細檢視平臺企業實際的成效,逐一破除四大平臺神話,拆穿FAANG稱霸世界的妄言:

◎平臺是翻天覆地的全新商業模式

◎數位平臺結構優於傳統平臺

◎所有平臺都展現強大的網絡效應

◎網絡效應必定造就贏家通吃的市場

在尼教授眼中看來,人人朗朗上口的網絡效應、平臺經濟、大數據等,是一窩蜂的網路流行語,是迷惑人的誘餌,投資人、創業家、經營者必須迴歸商業不變的本質。投資或經營策略如果沒有經過認真思辨與驗證,將無法爲我們帶來真實的獲利與收益。

發掘數位邊角的潛在商機

本書立足於堅實的研究基礎,爬梳FAANG並橫跨電子商務、數位旅遊、共享經濟、網路廣告、媒體、軟硬體等產業數十家企業的沿革、商業模式與勁敵,指引你發現未被滿足的細分類別,領先加入最有商機的產品和地域,爲自己創造源源不絕的價值!

【作者簡介】強納森.尼(Jonathan A. Knee)

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媒體與科技專業實務教授、媒體與科技學程共同主任。三十年來,他撰寫無數專欄評論、書評和雜誌文章,主題遍及文化、商業、法律、經濟與公共政策,作品散見於《大西洋月刊》、《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自2014年以來,曾長期擔任《紐約時報》交易錄(Dealbook)的Book Entry專欄作家。

尼擁有超過二十五年的投資銀行家資歷,先後在高盛與摩根士丹利集團任職高階經理人,目前仍是投資銀行Evercore Partners資深顧問。着有《投資銀行交易秘辛:二十年目睹華爾街怪現象》、《Class Clowns》,亦合著有《被詛咒的巨頭》。

【譯者簡介】林步升

鍾情於綠豆的貓奴,翻譯是甜蜜的負荷,配音爲後半生志業,希冀用文字與聲音療愈自己與他人,近期譯作包括《這樣說,孩子願意配合與改變》、《醫者無懼》、《尋歡作歡》等。本書深入討論五大科技企業(FAANG)成功的複雜因素,指出「網絡效應」的認知誤區,層層剝開這些企業不想讓人知道的真相。

《平臺假象》/天下雜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