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創新高 滬市92家次公司獲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隨着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滬市公司硬科技實力再次得到認可。據統計,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中,滬市有92家次(去重後爲66家公司、64個項目)公司上榜國家科學技術獎,數量爲歷年新高。

自2018年以來,滬市已累計有336家次公司(去重後爲164家公司、264個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其中55家公司多次上榜載譽而歸,持續在科學技術領域開花結果。

從獲獎情況來看,滬市已經形成開放競爭的創新生態,尤其2023年度獲獎項目質量更高,不僅在深度上有所突破,也在廣度上有所拓展,涵蓋了從基礎建設到高新技術的多個領域,彰顯了滬市公司在高技術門檻、高創新性、高應用價值領域的突出表現。

滬市獲獎家次創新高

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中,滬市有92家次公司上榜國家科學技術獎,數量爲歷年新高,去重後,也有66家公司牽頭或參與的64個項目榜上有名。總體來看,本屆滬市公司的獲獎項目相較前幾年質量更高,一系列的新進展、新突破取得廣泛認可,並轉化爲現實生產力,爲高質量發展構築新增長極。

2023年度滬市多個項目獲得特等獎、一等獎。其中,中國中車參與的復興號高速列車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9個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包括三大運營商主導項目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5G)關鍵技術與工程應用、三峽能源等6家滬市公司的完成項目海上風電安全高效開發成套技術和裝備及產業化等。此外,還有中國建築完成的永磁電渦流阻尼減振緩衝耗能新技術研發與應用、華海清科完成的集成電路化學機械拋光關鍵技術與裝備2個項目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以中國中車參與的“復興號高速列車”項目爲例,作爲支撐中國從高鐵大國邁向高鐵強國、自主創新研製的新一代重大裝備,該項目彰顯中國製造的高度,不僅是中國高鐵技術創新的重大突破,更是中國鐵路現代化進程中的里程碑式成果。

華海清科和清華大學共同完成的“集成電路化學機械拋光關鍵技術與裝備”項目,獲得2023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該公司以清華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CMP技術成果爲基礎,進行CMP裝備產業化應用的核心技術研發,率先推出國內首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12英寸CMP裝備,實現了國內市場CMP裝備領域的國產替代。

滬市獲獎項目不僅在技術上實現了創新,還成功實現了產業化應用,將科研成果轉化爲實際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推動產業升級,提高國家的競爭力。比如,機械製造方面,浙海德曼參與完成的“高檔數控機牀精度及其穩定性提升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獲得2023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該項目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爲解決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等重大關鍵製造難題提供了途徑。

創新科技更多元化

2023年度滬市公司獲獎項目涵蓋了軌交設備、醫藥生物、電力設備等行業,其中更是對消費電子、風電設備、能源金屬、塑料、水泥等細分領域實現新覆蓋,體現了科技創新的多元化趨勢。

新能源技術的發展成爲2023年滬市公司獲獎項目的一大亮點。海上風電、鋰電固廢處理等項目不僅體現了技術創新,更彰顯了滬市公司在推動能源轉型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決心。作爲全球動力電池三元前驅體生產的龍頭,華友鈷業通過工藝技術的創新、先進設備的應用、產業鏈循環創新模式打造,實現了鋰電新材料製備全生命週期的綠色製造。公司參與的兩項科研成果“鋰電前驅體反應結晶新裝備開發及高端正極材料智能製造”、“全過程優化的鋰電固廢高效低碳處理技術與應用”獲得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公司表示,自2018年以來逐年增加研發投入,近五年累計投入超50億元用於科技創新,建成了全球領先的研發中心,支撐公司在鎳鈷鋰資源高效提取及高性能電池材料開發等領域的核心技術發展。

科創板鋰電設備製造企業信宇人蔘與完成的“大容量鋰離子電池精準製造核心技術與裝備”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該項目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攻克了寬幅擠壓塗布模具設計與製造技術,自主研發出精密擠壓塗布模具,實現在模具材料、設計、製造上的相關技術突破。

新材料研發領域中,滬市公司致力於開發出更多高性能、環保、智能的新材料,從高性能合金到智能材料,從納米技術到生物材料,不斷推動科技邊界拓展。比如,東尼電子參與的“高性能銅及貴金屬絲線材關鍵製備加工技術與應用”項目獲得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突破了高性能銅及貴金屬絲線材製備加工核心技術瓶頸,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套製備加工技術,推動了我國銅及貴金屬線材製造水平邁入“超微細”世界先進序列。

金髮科技憑藉“基於分子鏈軟硬段精準調控的可降解共聚酯製備關鍵技術及農膜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實現了生物降解共聚酯分子結構精準調控聚合方法和裝備、高性價比和功能化、高適配性應用等多項關鍵技術系統性、原創性突破,實現了PBAT大規模產業化和千萬畝量級農膜推廣應用,爲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

2023年度獲獎項目中,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同樣值得關注。滬市公司積極運用新技術實施改造提升,推動由“製造”向“智造”飛躍,從高速列車到智能建築,從深海油氣開發到新能源技術,傳統行業通過技術創新實現了轉型升級,爲國家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株冶集團參與完成的“有色冶金高效轉化精準調控與智能自動化系統”項目,獲得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該項目提出了大型有色冶金爐窯反應氣氛精準控制、溼法冶金多反應器協同調控、“供應鏈-物質流-生產鏈”全流程高效協同等系列創新技術,形成了適應我國有色冶金資源特點的高效轉化精準調控技術體系,開闢了以智能自動化技術創新實現複雜原料條件下全流程物質高效轉化的新途徑,助力有色冶金智能化轉型。

有力推進產業自主化進程

滬市主板公司在穩固經濟“基本盤”同時,堅持將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爲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發力點。滬市2023年獲獎項目更是集中在通信、電子、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領域,前沿技術、硬核科技的屬性更加突出。

以信息技術產業爲例,滬市公司約有14個獲獎項目與計算機、通信、電子等相關,數量大幅增長。可見,滬市公司積極把握人工智能、物聯網、5G、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帶來的發展機遇,加大對關鍵核心技術的攻堅克難力度。

集成電路行業,滬市在芯片設計端,有模擬芯片龍頭韋爾股份和存儲芯片龍頭兆易創新,在晶圓製造端,匯聚了中芯國際、華虹公司、晶合集成等中國大陸排名前三的晶圓代工龍頭,在封裝測試領域方面,長電科技市佔率位居全球前三,此外,國內整合設備製造(IDM)龍頭華潤微和士蘭微均聚集於滬市。其中,華潤微、華虹公司、士蘭微等公司參與完成的“功率MOS與高壓集成芯片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建立了功率MOS器件電荷平衡新理論,突破了功率高壓MOS集成耐壓瓶頸,創建了三類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功率半導體制造量產工藝平臺,爲全球200餘家企業提供了芯片製造服務,有效提升我國功率高端芯片國際競爭力。

通信產業鏈中,滬市公司發揮我國在“3G突破、4G並跑”積累的經驗和優勢,實現5G引領的跨越式發展。5G技術的快速發展在2023年的獲獎項目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從“多語種智能語音關鍵技術及產業化”到“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5G)關鍵技術與工程應用”,展現了5G技術在不同行業的深度融合與創新應用。

三安光電參與的“高能效超寬帶氮化鎵功率放大器關鍵技術及在5G通信產業化應用”獲2023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該項目攻克了5G移動通信基站用寬帶、高效、高線性度功率放大器核心工藝技術,在3.6GHz工作頻率下實現單管效率達到80%、最大輸出功率密度12W/mm、線性增益21dB的優異性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解決方案,並通過5G組件和系統的應用驗證,實現在客戶端穩定批量出貨。該項目爲我國在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礎,對我國5G通信用氮化鎵功放技術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具有重大推動作用。

汽車產業鏈領域,整車和零部件領域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協同拉動產業鏈增長引擎,行業地位更加突顯。宇通客車憑藉“面向大規模產業化的動力電池研發與製造關鍵技術”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在本項目中,該公司研發了動力電池車載應用的整車平臺和系列車型,推出E6、E7、E8、E8 Max、E10、E10 DD、E10 Pro、E12 Pro、E14等306款新能源客車車型,實現了項目成果在商用車領域的全球最大規模應用。

民營公司獲獎項目漸多

作爲科技創新主體,滬市民營上市公司在推動關鍵技術領域實現技術突破發揮着重要作用,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近年來,滬市民營上市公司持續加大科研創新力度,取得豐碩成果。2023年,共有21家滬市民營企業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較2018年獲獎家數增加了5家。

自國家科學技術獎設立以來,隆基綠能是唯一同時獲得202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和2023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的光伏企業。“高效低成本太陽能單晶硅片製造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率先攻克了高溫真空下超長週期硅單晶循環生長成套技術、米級熱場傳熱傳質精細化控制技術、高效氬氣純化回收全流程關鍵技術。同時,複合場力作用下多軌並行金剛線精鍍技術、高效薄片化單晶硅材料切割技術,實現了單晶硅棒和硅片製造核心技術的系統性突破。

光伏是技術驅動型產業,持續技術創新成爲行業競爭的源動力。目前,滬市在該領域形成了一批有行業領先能力的民營公司,全球最大的單晶硅生產製造商隆基綠能、上游硅料龍頭通威股份、大全能源,此外還匯聚了福斯特、福萊特、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阿特斯等一衆光伏組件材料龍頭公司。

家用電器龍頭海爾智家憑藉“溫溼氧磁多維精準控制家用保鮮電器技術創新與產業化”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該項目攻克了行業公認的世界性難題——家用保鮮電器的多維環境精準控制和系統集成應用。創新之處在於結合了多種保鮮技術方向,通過精準控制溫度、溼度、氧氣和磁場等關鍵參數,大幅延長了食物的保存時間,並有效地保留了食物的營養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