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話題-這場讀書會,編輯親自出馬

書會不是演講,不是發表會,需要與會者一起討論思考。向來隱身幕後編輯,親自走向前臺帶領讀書會,可望展延閱讀的新關係,但效果仍待觀察。

共和國出版集團旗下專營人文書籍的左岸、八旗衛城廣場4家出版社預計自9月起,每月一次,連續8個月,在臺中東海書苑舉辦系列「編輯帶讀」讀書會,嘗試主題深耕,與讀者互動,建立可以展延的新關係。

這個活動的3個關鍵詞是:「編輯帶讀」、「人文類書籍」、「讀書會」。

過去,出版社與讀者面對面接觸,多半以新書發表會爲主,作者和與會來賓侃侃而談,會後讀者或鳥獸散,或向前索取簽名、拍照、上傳網路,熱鬧一番後,書帶回家,可能來不及閱讀,又要趕下一攤新書發表會了。

這些針對單書舉行的簽書會,固然有助於新書宣傳與促銷,對出版者來說,卻只有點的放射,沒有線的串連,每一次推新書,都要從頭髮布訊息。對於經營小衆題材的人文社科類書籍,囿於行銷資源,更有使不上力之憾。

知識型書籍,需要更多對話空間

推動「編輯帶讀」讀書會的這4家出版社,或者精確地說,是同一家出版公司的4條出版線,以出版人文類書籍爲主。不同於擁有動人故事的文學作品,知識類型的書籍需要更多人與書的對話,需要更多相關議題的詮釋,即使想用暢銷書的行銷手法,藉文宣、媒體曝光,以刺激單書一定時間的銷量,也不可行。舉辦讀書會,或許是較爲適宜的模式

這樣的讀書會,着重的是這本書在講什麼、如何閱讀,而不是對於此書的看法與評價,因此與其請名家與作者演說,不如讓編輯來引領。

編輯是一本書從無到有的操盤手,是最早與作者溝通的人,從選書到接生,從編排到校對,全程參與,比任何人都瞭解書的身世和作家的靈魂。但是編輯向來隱身幕後,在擬定文案、向業務部門報告書況之後,便汲汲於下一本書,很少現身說法,殊爲可惜。

有鑑於此,這一波「編輯帶讀」讀書會便以「中國,周邊有事?」爲主題,挑選中國及其周邊國家緬甸北韓相關的書單來討論,每次都有一本主題書及延伸書目,藉由編輯主持帶讀,希望凝聚更多爲了書與主題而來,較爲專精的讀者。

參與、分享與互動纔是讀書會重點

這項活動或許讓人聯想到小小書房所舉辦的「出版社向讀者報品趴」。但同樣是小型出版社的突圍行動,其實兩者型態全然不同。「報品趴」是未來出版品的業務報告,每次邀請4、5家出版社代表,向現場讀者介紹從選書、取得版權、作者溝通、定書名裝幀設計到上市的製作過程,一如出版社到書店彙報新書,只不過「報品趴」把接收對象由中盤商、書店改爲讀者大衆。

預計長期推動的「編輯帶讀」讀書會,可能是出版界首創,前景可期,然而主辦單位得嚴肅面對的,是進行的方式。讀書會有一定的模式,不是演講,不是發表會,也不是報告。讀書會貴在參與、分享與互動,帶領者只開場串場、總結。不是我講你聽,更不是主講者說完,在座者舉手發問。

以此觀察,一月一次的讀書會,參與者能不能閱讀書籍,且大方地發表看法,分享感想,是讀書會成敗第一個關鍵;其次,良好的帶領人一向是讀書會成功的重要因素,他必須在討論會上適時引領、塑造氛圍,要傾聽,且協助成員思考、討論,是以編輯人員是否勝任帶路的角色,也影響讀書會成果。以上兩者皆不可缺,否則就和一般演講無異,只不過從作者、名家換爲編輯罷了。

小衆的人文科學領域出版線有一定的市場需求,經營起來卻分外辛苦。他們選書有一定延續的路線,藉由一本本書的推動,與讀者交流,和社會對話。它可能長銷,但一定不暢銷。受制於出版環境,通路無法配合與等待,面對通路下單量小,行銷資源不足,兩三個月就退書的困境,雖然幾年前有「長尾理論」加持,效應卻一直未能清晰浮現,出版者得自力救濟,殺出生路。持續舉辦讀書會,不失爲一個方向,可以預期會有更多出版社投入這種活動,至於能否藉由編輯帶讀而帶出一條長尾,還有待觀察。

「中國,周邊有事?」帶讀編輯

●沈昭明(廣場出版總編輯) ●黃秀如(左岸文化總編輯)

●富察(八旗文化總編輯) ●莊瑞琳(衛城出版總編輯)

許越智(左岸文化編輯)

地點:東海書苑(臺中市西區五權西二街104號)

洽詢:04-2378-3613 網址:▉bit.ly/Q11q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