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輪工商領袖對話 爲中英企業搭平臺

大陸商務部16日迴應近期西方國家指責大陸「產能過剩」一說,表示「產能過剩論」有悖常理常識。圖爲大陸南京科技廠生產人員將晶圓放入貼合機作業。(新華社)

首輪中英工商領袖和前高官對話16日在北京舉行。中方代表認爲中英經貿往來歷史悠久、經濟結構互補,應深化採全方位、高水準合作,攜手應對兩國和全球重大挑戰;英方則表示,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保護主義擡頭背景下,迫切需要發揮英中投資領域的引領作用,爲世界經濟平穩增長注入動力。會後雙方也發表《聯合聲明》,此次對話爲兩國企業搭建起重要對話平臺。

這場對話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英中貿易協會聯合主辦,議題聚焦中英高水準合作的前景與挑戰、中英新興領域合作與投資合作,包含國經中心理事長畢井泉,英中貿協主席古沛勤,施羅德集團中國事務主席等兩國20多位原政商界代表出席。

中方代表認爲,債務水準居高、工業生產和產業鏈供應鏈脆弱性風險沒有根本好轉仍是各國共同挑戰,但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重大機遇,中英應不斷挖掘新興領域合作潛力,更好應對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

但在對話合作之餘,大陸與歐美國家之間也有難題待解。大陸商務部發言人何亞東16日迴應近期西方國家指責大陸「產能過剩」一說,表示「產能過剩論」有悖常理常識。他認爲全球新能源產業處於剛起步、快速成長階段,不能因爲大陸產能超過本國需求,就貼上「過剩」標籤。

何亞東說,美國生產晶片約80%都用於出口;德日生產汽車各約80%、50%出口全球,至今大陸電動汽車出口佔產量僅12.7%,反問難道美歐日出口就合理,大陸新能源產品出口就叫過剩?

而大陸內部房市與人才政策上也出現更多開放。近日佛山、南京、杭州、瀋陽等城市,都透過購房落戶、優化積分落戶政策與放寬居住、就業落戶條件來吸引更多新市民。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長張波認爲,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落戶限制會持續存在,預計未來絕大部分城市的戶籍都會放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