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價攀新高,旗艦手機真有“貴的道理”嗎?

01.遍地是旗艦

11月26日晚,又一臺國產旗艦機面市。全網歡呼餘承東帶來了史上最強的華爲Mate手機,發佈會還沒結束,主角就登上熱搜第一。

除了沒有搭載鴻蒙NEXT操作系統有點遺憾之外,Mate70的基礎硬件配置,尤其在AI功能上的表現,如AI隔空傳送、AI動態拍照、AI通話等,基本達到多數人的預期。

該說不說,從10月份發佈vivo X 200開始,下半年國產廠商們推出的旗艦手機是不是有點多?售價也攀升到了歷史新高。

一個事實是,在手機整體需求疲軟的大環境下,相比以往,以旗艦機爲代表的高端手機市場,正變得越來越重要,平均價格和市場佔比雙雙增長。

2020年中國移動終端實驗室發佈的報告顯示,中國手機用戶換機週期達到25.3個月,到2024年,這一數字變成了40個月。至於全球手機用戶的換機週期,則誇張地達到51個月。

Counterpoint Research報告指出,2024年全球智能手機均價爲365美元,較去年上漲3%;IDC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在中國市場,600美元以上的高端手機市場份額達到了29.3%,同比增長了3.7個百分點。

“往年5000多塊能買到旗艦裡的旗艦,今年這價格只夠邁個門檻。”作爲一名資深米粉,談及手機圈近幾年的變化,小馮感概良多。他曾被小米發佈會打出的1999元深深震撼到,“2011年啊,當時同級配置的手機普遍要賣到三四千,小米給到的是普通人難以抗拒的誘惑。”而現在,他還沒真正體驗到AI手機究竟是什麼,反倒是漲價帶來的感受更爲強烈。

國產旗艦集體漲價爲哪般?越來越貴的旗艦機真的值得買嗎?

02.漲價的理由

漲價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一般來講,旗艦手機的物料成本里,價格最貴的元器件是SoC,其次是屏幕、大底主攝像頭模組和內存等等(排名不分先後)。

而導致今年下半年手機漲價的主因,便是高通和聯發科推出的旗艦芯片——驍龍8至尊版和天璣9400。這兩款芯片在性能方面的提升堪稱史上之最,價格漲幅也逼近天花板。

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曾稱,驍龍8至尊版處理器的單顆成本達到180美元(約1308元),較驍龍8Gen3的價格上漲了15%,幾乎佔據了高端智能手機售價的四分之一以上。

另有知名博主@i冰宇宙表示,光是一顆驍龍8Gen4芯片價格就要240美元,按照目前國內1:7.25的美元匯率來算,單片價格大約就是人民幣1740元。且目前的芯片又強化了AI能力,需要更多的芯片面積,這也提高了成本。

一部旗艦手機給的東西很全面,不光是芯片,還有屏幕、電池、攝像頭、內存等,其中內存的成本也很高。

存儲芯片在2024年也進入了價格上漲的週期,據TrendForce集邦諮詢的數據,第二季度DRAM(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合約價格預計上漲13%至18%,而NAND Flash合約價格預計上漲約15%至20%。

上游高端零部件經過一輪漲價,自然也給下游的手機廠商帶來了壓力。

以小米15爲例,新機發布前一年,小米就開啓了漲價預告——早在去年同期的新機發佈會上,雷軍就曾預告15系列的漲價計劃,稱「小米14將是最後一代3999元起售的數字旗艦」「後續將不再卡這個價位段」。小米中國區市場部副總經理王騰也曾公開發文,話裡話外表示壓力很大,別說加量不加價,就連保持上一代的價格都很困難。

需要注意一點,漲價不僅是廠商爲應對上游供應鏈成本上漲的“被迫”選擇,同時也是主動爭取高端市場的結果。

旗艦機往往是一家手機品牌的“門面”,自然少不了狠狠堆料。舉個時下很火的功能:衛星通信。

這功能是否有用?答案肯定是有的。對於面向遠洋、深山作業等有特殊工作需求的消費者,買一部帶有衛星通信的手機遠比一部普通手機“香”得多。但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可能一輩子都用不上。

然而這樣一個非常低頻的功能,已經成爲了“必需品”,目前已知包括華爲、小米、VIVO、OPPO、榮耀的當家旗艦都會支持衛星通信。

再比如各種特色玻璃,榮耀的金剛巨犀、vivo的鎧甲、小米的龍晶、蘋果的超瓷晶玻璃等,可再怎麼耐摔、抗刮擦,本質上它依舊是塊玻璃,只不過相對來講有些許進步。大多數用戶該貼膜一樣要貼膜,體驗上沒有什麼明顯的差別。

按照這樣的視角理解,部分旗艦功能似乎是一個僞需求。但是廠商不得不這麼做,因爲「它是旗艦」,所以必須要做到「人有我有」、甚至「人有我優」。至於是單純爲堆料而堆料,還是爲用戶需求而堆料,關鍵要看廠商怎麼做。

03.廠商也在“做減法”

對於廠商來說,參數的變化並不是數值變化那麼簡單,其往往與產品定位、用戶需求、成本等因素緊密相關。旗艦堆料太多勢必會增加成本,讓價格不斷逼近天花板。

而市場自有其運行規律,頻繁的漲價可能會導致部分消費者的流失,任何一家廠商都不敢輕易突破臨界值。因次,控成本、做取捨,某種程度上是決定生存的關鍵。

現階段旗艦手機普遍存在一種情況:一邊漲價一邊縮水,這點在今年的影像表現上尤爲明顯。比方說vivo X200 Pro、OPPO Find X8、一加 13都換上了新傳感器,雖說是“換新”,但與上一代相比反而倒退不少。

vivo X200 Pro放棄了1英寸的IMX989,選擇了1/1.28英寸的索尼LYT818;Find X8的超廣角雖然得到了小幅升級,但是使用頻率更高的主攝反而還降級了,傳感器變小的同時光圈也變小了。

iQOO 13在影像上可謂是全面倒退。去年iQOO 12還搭載了潛望長焦,今年iQOO 13主動取消了這一配置,主攝也從原先的旗艦級傳感器降級到了跟中端機一個配置。但iQOO 13是這批安卓新旗艦裡爲數不多沒有漲價的機型,起碼讓人心理平衡些。

和iQOO 13的情況類似,真我GT7 Pro在相機配置上也縮了一把。主攝從LYT808(1/1.4英寸)降級爲IMX906(1/1.56英寸),長焦從IMX890降級爲IMX882,同樣倒退到中端機的影像配置水平。

判定高端旗艦的標準很多,但影像在消費者心中仍是核心標準之一。加之近年來旗艦配置逐漸下放到中端機,對於關注影像部分的用戶來說,花更多的錢買旗艦似乎沒有太大意義。

照此下去,未來影像競爭也許會集中到超大杯Ultra機型上,消費者想要體驗到最頂級的移動影像技術,只能選擇這類機型。與之對應的價格或將來到6000元、乃至7000元往上的水平。

不止影像,快充也存在縮水的狀況,比如真我GT7 Pro這次就直接砍掉了50W無線快充。

乍一聽或許難以理解,畢竟幾年前機圈內關於充電可是捲到飛起,但2024年幾乎沒有廠商願意推出高功率充電產品了。

從技術水平上說,充電功率越大,電池的能量密度就越小,這也意味着快充和電池就是一對矛盾體。如果想進一步提升,廠商就會面臨技術門檻和成本增加的雙重壓力,最佳的選擇就是在快充和電池兩者間找到一個平衡。所以也能看到,各家頂級旗艦在快充方面反而都比較保守。

04.旗艦到底值不值得買?

知乎上有一句很形象的描述——“存量市場就是大家撈一個固定池塘裡的魚”。手機市場是一個巨大的存量市場,挖掘潛在用戶、吸引消費者更換產品,成爲大多數廠商的主要任務。

站在廠商的角度,旗艦採用了最新的技術和材料,這不僅有助於樹立品牌形象,不斷提升產品的競爭力,也能吸引那些追求極致體驗的高端用戶。

商家關注的是成本與利潤的問題,但是,這種縮減不應該犧牲產品的基礎性能和質量,關鍵在於如何平衡好“堆料”與“縮減配置”之間的關係,在不影響整體使用體驗的前提下適當削減,否則可能會損害品牌形象,影響用戶的購買決策。

旗艦機雖熱門,但還是那句話:要找到合適的人羣。

此前有媒體報道,華爲三摺疊發佈後,北京線下門店被擠得水泄不通,上海靜安區一家門店的預約量已超千臺。與此同時,縣城的摺疊手機卻無人問津,當地消費者買手的機重點是不卡頓能多用幾年,而非追求“華而不實”的東西。(DoNews此前有過相關專題,詳見文章《我在縣城賣不動摺疊屏手機》)

一位天津手機分銷商的工作人員告訴DoNews,旗艦機在一線城市確實更受歡迎,“這種手機通暢配備了最新和最好的處理器、內存、存儲等硬件,價位都比較高,大城市的人更具備消費能力。”

但他也表示,高端市場同樣講究性價比,“比如6000-8000元檔位的就要比8000元以上、甚至萬元以上的更受歡迎,如果遇上什麼節日或者到年底,品牌一般都會做促銷活動,也是分擔高價壓力的一個辦法。”

從DoNews走訪的多位用戶來看,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或能夠負擔得起旗艦機所提供的全部功能,大多數人都認爲「夠用就行」。

甜甜(化名)研究生畢業剛工作不久,手裡的iPhone12還是上學那會兒買的,“本來想工作以後能自己賺錢,可以換臺新的,但一個人在北京生活需要用到錢的地方太多,手機就變得沒有那麼迫切,它就是個工具,能用就行。”

小馮作爲一名數碼控,願意主動去了解手機圈最熱門的技術、機型,但必須要有足夠的經濟支撐,“我算半個數碼博主,興趣使然的同時也是工作需要,何況現在旗艦機都不便宜。”

與其說旗艦機值不值得買,倒不如說絕大多數的人都不需要“完美的產品”,而是需要“合適的產品”。喜歡拍照的人就看影像,注重設計的人看外形,大家只需要爲自己的喜好花錢,皆大歡喜。

毫無疑問手機市場正在經歷一場靜默的革命,爭取高端市場好比虎口奪食,但單純的性能至上可能反而「曲高和寡」,廠商要在性能和實用性之間找到平衡,不完美也可能成就一款「完美旗艦」。

本文源自:Do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