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汛期健康,科學應對傳染病與皮膚病挑戰

本文轉自:人民網-科普中國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尤其是全球變暖趨勢加劇與厄爾尼諾現象的自然衰減交織影響下,我國今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降雨挑戰。自汛期拉開序幕以來,全國範圍內千餘條河流相繼突破警戒水位,洪水肆虐。

我們深知,自然災害之後往往伴隨着健康隱患的悄然滋生,尤其是傳染病與皮膚病的發生風險顯著增加。因此,本文將爲大家深入解析汛期過後應重點防控的疾病,以及如何通過科學有效的措施守護健康。

汛期傳染病防控:科學預警,精準施策

1、腸道傳染病的隱秘威脅

在洪水肆虐的環境中,被污染的水源和食物成爲腸道傳染病的主要傳播渠道。傷寒、痢疾、霍亂等細菌性腹瀉,以及輪狀病毒、腸道腺病毒等引起的病毒性腹瀉,這些疾病的病原體通過洪水擴散,侵入人體後,在腸道內引發炎症反應,導致腹瀉、嘔吐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這些病原體對腸黏膜的侵襲和破壞,是疾病發生髮展的關鍵。因此,確保飲水安全、食品安全,做到“病從口入”的嚴格防控,是預防腸道傳染病的第一道防線。

2、自然疫源性傳染病的潛在風險

汛期也是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等自然疫源性傳染病的高發期。這些疾病的病原體多存在於鼠類、蚊蟲等媒介中,通過直接接觸或叮咬人類而傳播。這些病原體侵入人體後,可引起全身多器官的損傷,病情複雜且嚴重。因此,除了加強防蚊滅鼠工作,改善居住環境衛生,減少人與動物的密切接觸外,公衆還應增強自我防護意識,避免進入高風險區域,減少感染機會。

汛期皮膚病防治:細心呵護,遠離傷害

1、皮膚感染:潮溼環境下的微生物侵襲

汛期抗洪過程中,長時間浸泡在污水中,加之高溫高溼的環境,爲細菌和真菌等致病微生物提供了理想的繁殖條件。細菌感染常導致皮膚紅腫熱痛,而真菌感染則可能引發紅斑丘疹或水皰。這些感染不僅影響皮膚美觀,更可能引發深部組織的感染,甚至導致敗血症等嚴重後果。因此,保持皮膚乾爽,定期清洗皮膚,對於預防皮膚感染至關重要。一旦出現感染症狀,應及時就醫,根據病原體的不同,選用合適的抗生素或抗真菌藥物進行治療。

2、過敏性皮膚病的困擾

持續的潮溼刺激和皮膚屏障的受損,使得溼疹、皮炎、蕁麻疹等過敏性皮膚病在汛後尤爲常見。這些疾病不僅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還可能因瘙癢難耐而引發睡眠障礙。過敏性皮膚病的發生與免疫系統的異常反應密切相關。因此,對於有過敏史或家族史的人羣來說,更應注重預防工作,如保持清淡飲食、減少化學物質的刺激、使用抗過敏藥物等。

3、蚊蟲叮咬的隱患

蚊蟲不僅是夏季的“常客”,更是多種傳染病的傳播媒介。汛期過後,隨着積水的增多和環境的改變,蚊蟲的繁殖速度加快,叮咬人類的頻率也隨之增加。蚊蟲叮咬不僅會引起局部皮膚的炎症反應,還可能傳播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和瘧疾等嚴重傳染病。因此,做好防蚊蟲工作至關重要,如使用驅蚊劑、穿長袖衣物、避免在蚊蟲活躍時段外出等。一旦出現蚊蟲叮咬後的嚴重症狀,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面對自然災害與健康隱患的雙重挑戰,我們更應攜手共築健康防線。希望大家能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採取科學預防措施,有效防控汛後傳染病與皮膚病,確保“汛期之後無大疫”,共同守護我們和家人的健康與安全。

作者:廈門大學附屬翔安醫院醫學博士樊蕊蕊

審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教授、主任醫師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