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傳統信仰文化 大龍峒保安宮獲頒無形文資保存者證書

臺北宗教盛事「大龍峒保安宮保生大帝聖誕慶典」獲登錄爲無形文化資產。圖爲神獸神輿車。(臺北市文化局提供/張立勳臺北傳真)

臺北宗教盛事「大龍峒保安宮保生大帝聖誕慶典」獲登錄爲無形文化資產。(臺北市文化局提供/張立勳臺北傳真)

臺北宗教盛事「大龍峒保安宮保生大帝聖誕慶典」獲登錄爲無形文化資產。圖爲放火獅。(臺北市文化局提供/張立勳臺北傳真)

臺北市文化局23日於大龍峒保安宮舉辦授證儀式,爲有280年悠久歷史的保安宮頒發證書,宣告臺北宗教盛事「大龍峒保安宮保生大帝聖誕慶典」獲登錄爲無形文化資產,並將大龍峒保安宮登錄爲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以表彰保安宮維護髮揚傳統民俗信仰的努力貢獻。文化局12月3日也將於剝皮寮歷史街區舉辦特展,期盼大衆對饒富意義的傳統文化活動更增認識與瞭解。

文化局長李麗珠在授證典禮致詞時表示,臺北市政府從2008年至今共登錄了36件無形文化資產,去年除了大龍峒保安宮,還有陳夏生和楊蓮英兩位藝師登錄爲保存者,非常感謝每位無形文資保存者的努力。

李麗珠強調,透過文化帶動臺北城市觀光的發展,不能缺少文化力、宗教力和在地力等文化元素,非常感謝保安宮不遺餘力的維護無形文化資產,讓委員全體一致通過登錄「大龍峒保安宮保生大帝聖誕慶典」爲無形文資;同時保安宮辦理保生文化祭,推廣宗教文化和歷史民俗,已經成爲全國知名的文化品牌活動,獲登錄爲保存者實至名歸。

她也提到,文化局委託北藝大針對保安宮歷史文化研究調查推廣,讓國內外民衆能熟悉保安宮,瞭解臺灣傳統信仰文化。

大龍峒保安宮建於清乾隆年間(1742年),至今已有280年的歷史,是大龍峒當地的信仰中心,更是北市重要廟宇古蹟,保生大帝慶典尤富盛名。慶典包括農曆3月15日保生大帝聖誕前一天、農曆3月14日舉行的遶境活動;神誕日當天則有隆重的祭祀禮儀、放火獅、過火及家姓戲等儀式活動。亦即由遶境、聖誕慶典、放火獅,過火及家姓戲5大項活動,組成保生大帝聖誕慶典活動,倍受民衆支持,北市各地宮廟也熱心共襄盛舉,每年均熱鬧舉辦盛大民俗慶典。

去年3月大龍峒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將「大龍峒保安宮保生大帝聖誕慶典」提報無形文化資產審議,並由文化局邀集文資委員現勘後,送臺北市府無形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審查,受到與會專家學者的肯定,現場出席委員12人全數同意登錄爲無形文化資產。

根據《臺灣日日新報》記載,保生大帝聖誕慶典遶境、三獻、過火獅等文化傳統可追溯至日治時期,傳承延續至今。廖武治表示,大龍峒保安宮保生大帝聖誕慶典舉辦多年,活動內容也逐漸現代化,每年都會調整,也有不同的看頭,其他廟宇也參考保安宮的舉辦方式,更影響部分臺灣廟會的活動,還曾引起國際間注意,這樣的活動必須傳承下來。

文資委員認爲保生大帝聖誕慶典,包含繞境、放火獅、家姓戲等文化傳統,農曆3月14日遶境由保安宮信徒組成參與,並使用神獸神輿車,神轎型態在全國祭典少見,深具在地特色,大龍峒保安宮以該慶典爲核心,配合辦理各項藝文活動,對文資保存推廣專業也有意願,符合各項登錄認定。

此外,遶境由廟方與信徒合力傳承至今,反映大龍峒保安宮信徒社羣的凝聚力,爲「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的表現。文資委員也提出,大龍峒保安宮從日治時期辦理本慶典至今,並恢復辦理放火獅等民俗活動,保存者「財團法人臺北保安宮」亦充分了解本項民俗之知識與表現型式,固定、常態、持續辦理本項民俗,值得肯定。

爲讓社會大衆對大龍峒保安宮及「大龍峒保安宮保生大帝聖誕慶典」有更多認識,12月3日起將於剝皮寮歷史文化街區,以「藝以人揚」爲核心理念,舉行臺北市登錄無形文化資產授證特展,除展示「大龍峒保安宮保生大帝聖誕慶典」內容,也將展出去年登錄的傳統表演藝術「京劇」保存者楊蓮英及傳統工藝「繩結」保存者陳夏生精彩藝術成就,邀請民衆前往感受傳統祭典與宗廟的文化精髓,也瞭解臺灣傳統表演藝術及工藝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