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友善1/失智友善777全臺達標 專家詬病:恐浮濫統計

失智友善777目標在2025年達標,不過去年年底22縣市皆已達成失智友善777的目標。圖爲失智老人家上課情形。本報資料照片

爲妥適照顧失智症患者,衛福部積極推動「失智友善社區」,並訂於2025年達到「失智友善777」目標,去年年底全臺22縣市全數達標,不過,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回收1500多名網友問券對失智友善城市的認識,對失智的認識仍有限,填答網友更批評,沒有感受到社區對失智症的友善,而有民衆認爲,臺灣對於失智識能不足,尚未有發展失智友善社區的能力。

協助填答的潘秀美,曾目擊一位長者走路自撞電線杆摔倒,頭直接摩擦柏油路,血流不止,但阿伯不哭也不鬧,恍神蹲坐在地,她協助報警叫救護車,並懷疑長者失智,提醒員警,警察卻大聲詢問阿伯「你失智嗎?」潘秀美說,因爲自家有失智長者,較能辨別失智症,身爲時常與社區接觸的員警,不但對失智幾乎毫無辨識能力,還直接反問失智患者,她完全不認爲,臺灣社區對失智症足夠友善。

失智友善777,分別是指全國有7%以上的人民認識失智症、7成的失智症患者被診斷、7成的失智家庭照顧者獲得支持。衛福部長照司科長徐巨美表示,目前三個7都已在去年年底達標,第一個七的計算方式,是隻要有參與過失智公共事能教育課程、成爲失智友善天使等就納入計算,活動及課程參與的人數到去年年底爲止已經超過190萬人次,分母用臺灣總人口計算,認識失智症的比率已達8.5%,超過目標預期。

其餘兩個七,七成的失智症患者被明確診斷,分母爲失智症協會於十年前推估的失智症盛行率人數31.3萬人,分子爲健保資料庫診斷失智症的人數爲22.4萬人;七成的失智家庭受到照顧的分母亦是31.3萬人,分子爲有使用衛福部失智系統、照管系統、身障系統資源者,人數也落在22.4萬人,因此,兩個七也雙雙達標。

根據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的問券調查,不少對失智症基本認識的問題,答錯率偏高,包含有四成三民衆回答失智症是正常老化現象、三成八回答失智症只有藥物可以治療、一成四回答失智症僅是單純健忘。問券中,有百分之三的民衆認爲臺灣目前不適合發展失智友善國家,因爲國人對「失智識能不足」。

臺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失智友善777提前達標,令人高興卻也值得警惕,因爲數據不精確,恐使得數據統計過於浮濫。而我國有七成的失智人口獲得診斷,這樣是世界第一也超乎尋常。

徐文俊說,根據臺灣臨牀失智症學會統計,臨牀能診療失智症的醫師僅100多位,要協助國內幾10萬人診斷失智症,還需要搭配心理師、影像檢查一起配合,綜觀現在各家醫院,要替民衆安排電腦斷層(CT)、磁振造影(MRI)或心智評估等診斷檢查,至少要排隊超過6個月以上,衛福部稱國內有7成診斷率「可靠性不高」,也難以保證是否有些病患被漏算、甚至誤診。

據傳部分醫院爲增加失智症診斷率,僅用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就做診斷;而做臨牀失智評估量表(CDR)時,照理應有醫師問診、心理師進行測驗,並向家屬確認細節,CDR測驗至少要做半小時,實務上也常碰到家屬與個案沒有同住,並不清楚個案狀況,因此後續失智共照中心得重複確認,才能診斷個案是否爲失智症,但臨牀醫師認爲,目前數據看不出患者的CDR是否有經過心理師評估,甚至是否僅問了部分問題就得出分數。

徐文俊指出,衛福部所說的診斷率,是以累積4年的失智診斷人數計算,但以公衛觀點,用累積人數並不精確,當中藏有許多未結案的個案,有可能是在2016、2017年診斷的失智患者,後續幾年死亡但並未結案,使得數據不斷墊高,若以這些數據作爲分母,除以失智預估人數32萬人,所算出的診斷率當然很高,希望衛福部應該以橫斷式的數據,才能算出精確的失智症診斷率。

臺灣老人福利機構協會榮譽理事長賴添福表示,若政府計算失智相關數據,是採用在長照2.0體系,包括居家服務、社區服務,或是失智共照中心、住宿機構等,有可能漏掉社區內尚未進入體系的「失智黑數」,因爲有些偏鄉非都會區,或是老老照顧、獨居者,因爲沒有明顯症狀或不認識失智症,與醫院可近性不高,未進入照護體系經過鑑定,有可能成爲落差黑數。

賴添福表示,失智共照中心並非密集於各縣市布建,有些偏鄉資源不足區並沒有,平均2至3個鄉鎮纔有一處失智共照,有些鄉下地區醫院也不一定有失智症診斷門診,呼籲政府應該關注資源不足區,此外也要更積極主動找出個案,像是透過醫事人員進入社區協助篩檢,有一套機制可以找出社區內潛藏的失智個案,使個案連結到失智共照資源,就能更精準呈現失智診斷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