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振榮看臺積電海外設廠:臺灣的價值就是對全世界做服務

針對臺灣人才因此被派駐至美國,他也進一步表示,從臺積電來看,這些赴美的人才主要是作爲培訓當地人才的種子,人數上有限,且半導體制造多已自動化,所以不用擔心人才外流的問題。 施振榮近日接受電視臺節目訪問時表示,經濟循環與供需相關,而供需又和投資及需求有關。以半導體產業來說,廠商常在景氣好的時候做了過多投資,但若市場沒有起來就會供過於求,進而導致產品降價、開始另一個景氣的循環。

他以過去在半導體產業一不成文的定律爲例,就是在奧林匹克年一定會缺貨,也就是每四年會有一個循環。此回因爲COVID-19疫情帶動在家上班、上課的急性需求,及後來的俄烏戰爭等因素影響,很多廠商爲了搶貨、重複下單,激增的需求讓業者又再加碼投資,也因此造成供過於求的現象。

但施振榮也表示,這是正常的景氣循環,一定會慢慢調整回來。所以經營半導體事業,最重要的就是要用長期的思維來思考這個問題。

近期臺積電在多方的考量之下赴美設廠,後續也引發外界擔憂臺灣將面臨人才外流的循擊,對此,碩士時主修半導體、首份工作也在半導體領域的施振榮表示,半導體跟市場結合十分密切,以臺積電赴美投資設廠來說,考量的因素除了包括重要客戶是美商、可就近供貨給客戶外,另一則是考量美國國安問題。

他進一步分析,把製造移出美國,美國人在70年代就已經開始慢慢移到亞洲,這也是所謂全球化的一個開始,展開專業分工,從垂直整合變成垂直分工的這個生態,這個生態也對產業發展最有利,也對市場最有利。

如今要把製造移回美國,反全球化的發展,施振榮認爲,長期是不可行的,但短期如果因美國政府的介入,也許還可以暫時維持,但是補貼久了還是沒有辦法變成一個生生不息的一個生態圈。

施振榮說,由於文化的問題,美國的在地人才或因覺得枯燥、或認爲附加價值不夠,因此投入製造業的意願不高,也使得當地的製造業人才非常欠缺。

他並指出,以臺積電派到美國去的人數來看,對臺積電來說是有限的,主要是作爲訓練當地人才的種子部隊。他也提及,美國製造業的文化如果想要在晶片領域長期發展,美國的文化就要改變,才能讓他們覺得製造的附加價值是夠的,分紅也會更多,這樣美國的製造業文化纔會改變。

施振榮認爲,現在半導體的製造幾乎都已自動化,用的人比以前少很多,所以不必擔心人才外流的問題,臺灣只要隨着市場的需求、把國力延伸到國際,臺灣存在的價值就是對全世界做服務,爲全世界做出更好、更有競爭力的東西來服務全球,這就是臺灣的價值與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