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佔萎縮 臺太陽能廠「紅色警戒」

全球太陽能模組供過於求壓力加劇,歐美市場庫存大爆倉,大陸太陽能模組廠透過東南亞製造「洗產地」的產品無處銷售,轉向大量傾銷臺灣,並以市價六、七折拋售求現,售價比臺廠成本還低。太陽能紅色供應鏈不惜成本來臺殺價搶市,元晶、茂迪、聯合再生等臺廠再度面臨「紅色警戒」。

相關傾銷效應,也造成臺灣太陽能廠產品在國內內需市場佔比大幅萎縮的狀況。業界估計,去年臺灣來自東南亞等地的進口太陽能模組佔比約二至三成,如今已攀升到超過四成,甚至逼近五成。

國內太陽能市場先前因總統大選前導致地方政府觀望,核發電廠許可腳步停滯,衝擊臺廠出貨動能,如今又有紅色供應鏈擴大來襲,臺灣太陽能廠面臨內外在不利因素夾擊,陷入四面楚歌險境,敲響產業警鐘。

不具名的本土太陽能模組大廠高層透露,歐美市場因太陽能模組廠生產量太多,導致國際價格暴跌,已低於現金價,明年恐有多家國際太陽能廠面臨關門窘境,臺廠難逃波及。陸企先前拚命在歐洲、美國市場塞貨,如今歐美兩大市場已「塞(貨)無可塞」,庫存大爆倉,「歐洲當下庫存量三年都消化不完」。

隨着歐美市場庫存大爆倉,陸企在東南亞製造的太陽能模組轉向來臺傾銷,並以市價六、七折拋售,只爲拿回現金、消化庫存,報價甚至比臺灣太陽能模組廠的成本還低。

國內太陽能模組廠表示,太陽能模組材料的組成,包括電池、玻璃、背板、鋁框等,光這些物料成本就差不多已達每瓦廿美分,還不包括人工、運費以及其他營運成本等。如今,東南亞制的太陽能模組報價卻比臺廠成本還低,透露這些廠家只爲倒貨求現,甚至以較低劣的品質銷售臺,不但會造成臺灣本土製造業陷入困境,甚至可能引發國安危機。

業者分析,這些將太陽能模組傾銷到臺灣市場的東南亞太陽能廠,都是大陸太陽能廠在海外的「分身」。先前大陸太陽能廠爲規避各種關稅、反傾銷等政策,過去幾年積極在東南亞設立公司,藉由「洗產地」的方式,從東南亞出貨到各國市場,但即使臺廠、政府都知道,仍無法阻止東南亞模組傾銷臺灣的狀況持續擴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