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檸檬柑橘香」清潔劑、精油要小心 高溼度恐傷呼吸道

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副教授兼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中)研究團隊,利用真空紫外光氣膠光電子光譜技術,探討環境中重要的揮發性有機物「檸檬烯」與臭氧反應所生成的衍生型PM2.5,並發現大氣中的水,在介入衍生型有機PM2.5的生成機制、熱力學特性、電子能級結構及產率上扮演多重且重要角色。(國立中山大學提供/袁庭堯高雄傳真)

地表的臭氧是衍生型PM2.5的前驅物,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副教授兼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研究團隊發現,生活中常見含檸檬或柑橘香味的清潔用品、精油,在高溼度下易生成揮發性有機物「檸檬烯」,與臭氧反應後生成PM2.5,對呼吸道及肺部造成不小危害。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重要期刊物理化學快訊(J. Phys. Chem. Lett),並獲選爲當期內頁封面。

王家蓁解釋,接近地表的臭氧往往來自工業或交通等人爲空氣污染,不僅會對生物體造成氧化傷害,更易與環境中的揮發性有機物質(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反應生成「衍生型PM2.5」,佔總體細懸浮微粒污染大約佔7至8成。

人類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的檸檬或柑橘香味的家用清潔用品、芳香精油含「檸檬烯」,極易與臭氧反應,形成衍生型PM2.5,可能對呼吸道及肺部造成氧化傷害、發炎反應及肺損傷等不良健康效應。

王家蓁指出,研究團隊利用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產生的真空紫外光做爲遊離光源,透過真空紫外光氣膠光電子光譜技術,全球首次實驗觀測到檸檬烯氣膠以及其臭氧化所形成的衍生型PM2.5的價電子能級結構,發現當檸檬烯氣膠含水量愈高時,其所生成的衍生型PM2.5產量也愈高,比起無水狀態下可高達4.8倍。

研究結果也發現,在含水的情況下所生成的衍生型PM2.5與無水情況下具有不同的化學組成。王家蓁認爲,此議題在相對溼度較歐美國家高出許多且空氣污染更嚴重的亞洲國家更加不容忽視。

王家蓁強調,目前全球大多數進行大氣化學反應的模式模擬並未將水列入考慮,因此可能低估了許多水可能參與其中的反應最終生成衍生型PM2.5的產量,並連帶影響判斷氣膠影響氣候變遷時的不確定性。

「真空紫外光氣膠光電子光譜技術」爲中山團隊自行開發設計,是目前全球解析度最高的探測氣膠價電子能級結構技術,近來已被美國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的氣膠研究團隊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