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威全專欄》務實臺獨正式登場

中華民國第16任總統、副總統宣誓就職典禮20日舉行,新任的賴清德總統(右)宣誓就職,由司法院長許宗力(左)監誓。(臺北市攝影記者聯誼會提供)

總統賴清德就職演說如何表述兩岸關係,觀察的重點在於他是否依循前總統蔡英文路線?還是更往實質臺獨前進?他延續的是2016年的蔡英文版?還是2021年的蔡英文新版?

2016年蔡英文首次就職,演說強調「新政府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2021年蔡英文的雙十國慶演說則在提出「四個堅持」時,表態「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兩者最大的差異是,2016年蔡演繹的「中華民國」,領土包括中國大陸,依法爲中華民國的大陸地區;2021年蔡定調的「中華民國」則是與中國大陸完全無關的國家。

蔡英文的轉變有其脈絡,2016年的演說有三特點:第一、高舉《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條例》。第二、她還提到九二共識議題,打擦邊球:「我尊重(九二會談)這個歷史事實」,期待北京將其理解爲「沒有九二共識四個字的九二精神」。第三、除此之外,提到中華民國領土與主權時,更提到東海、南海。三項說法都圍繞着憲法的一中概念,與國民黨的公開立場「一中各表」有差異,但距離不遠。

2020年蔡英文第二次就職演說時,「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仍在,但關於九二會談的說法,連同東海、南海都消失了,2020年的講話距離憲法的一中概念比2016年遠。之後2021年的雙十講話,蔡英文說「彼此約定,永遠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她說的不是中華民國「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互不隸屬,而是「兩個國家互不隸屬」,描繪一個與中國大陸沒有關係的中華民國。

賴清德延續的就是這個漸進的路線,而且比蔡英文更往前一步。

在就職演講開頭第二段,賴清德說「中華民國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與馬英九政府的「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不一樣,此處「中華民國臺灣」取代了「中華民國」,表明了是與「中華民國」不一樣、借殼上市的政治實體。在演講第三部分「民主臺灣,世界和平舵手」裡,賴清德強調「四個堅持」,而「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這個具體關鍵的表述則凸顯在第六部分。

賴清德的講稿不走蔡英文段落分明的風格,在幾個段落最後的言語都拉回到其對中國大陸的態度,意即「抗中保臺」是他的主軸。臺灣輿論提到賴清德也講到了《中華民國憲法》,但這幾個字出現反而是讓他挪移概念,用來證明「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這與蔡英文兩次就職演說談的《中華民國憲法》不一樣。

亦即對賴清德而言,中華民國臺灣是與中國大陸完全無關的國家,憲法對他而言不會是個承擔「一中」概念的包袱,他已經將其轉換爲服務其政治理念的工具。

賴清德比蔡英文更往務實臺獨、只做不說的路前進,但他沒有提出清楚的路徑圖,在當下複雜的國際局勢下,到底有何本錢務實臺獨?賴清德演講提了美國《印太安全補充撥款法案》的立法,這點與蔡英文也不一樣。

談到美國與兩岸關係,蔡英文兩次的就職演說頂多只概念性地說與美、日、歐的共享價值、夥伴關係,而賴清德則具體指出項目。但是,可以講出嘴的項目卻只是美國立法機關的法案,而且是實益有限的政治姿態而已,這個靠山很空虛。賴清德的筆法,要不就是幕僚尚未成熟,該刻意含糊處不懂得遮掩,要不就是真盤算不出臺灣能從美國得到多少具體籌碼。

蔡英文執政8年完全親美,因爲與美關係是她鎮住黨內各派系的資本,否則作爲民進黨的外人,她無法招架黨內牛鬼蛇神。賴清德若走臺獨路,完全以白宮的意志爲意志是不夠的,美國不敢公然支持臺獨,賴清德得偶而試探、腳尖逾越美國底線。蔡英文讓美國完全放心,從沒有意外,陳水扁則是搞得讓小布希痛罵。若作爲務實臺獨工作者,賴清德介於兩者之間,有潛力成爲美國大選後中美關係的灰犀牛。

(作者爲東吳大學全球華商研究中心諮詢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