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用萬顆二手樂高復刻百年寺廟 她獲選教育家人物典範

臺北市萬芳高中歷史老師黃小萍帶學生用萬顆樂高積木復刻百年寺廟。(教育部提供/林志成臺北傳真)

臺北市萬芳高中歷史老師黃小萍,帶領學生募集二手樂高積木,花2年時間一顆一顆拼砌出知名景美市定古蹟百年集應廟(於西元1860年建成),並在2021年把成品捐給廟方。這座積木復刻的集應廟,已被納入到集應廟宗教文物展覽館收藏,她最近則被教育部選爲教育家人物典範。

「一顆二手的樂高積木要兩塊錢,但我們的集應廟模型是無價的!」黃小萍以自己設計的社會領域教學模組「創遊學:創課+遊戲+共學」(MPL),把原本歷史教科書上死板板的課程內容「活化」起來,成爲會動的建築歷史課。

很多人好奇,這座廟爲何蓋那麼久,黃小萍解釋說:「因爲我們的積木是公益募集而來的積木,是二手的積木,是顆顆皆眼淚的積木,也因而彰顯它的價值。」這些感人的二手積木,有的是小朋友從《冰雪奇緣》艾莎的城堡上拆下來的,有的是阿嬤捐出孫子童年的玩具。

黃小萍帶着學生舉辦公益活動,用互換、交換的方式,募集到各界的二手樂高積木,再讓學生把一步一步踏查的歷史建築,轉化成樂高積木拼築的模型。因此這些復刻的百年曆史建築,不只是單單的模型,更包含學生雙腳走過的足跡、撫牆細細紀錄的街廓,以及雙眼親自見證過的深刻感動。

孩子拼樂高,其實也不如外界想像容易。因爲使用募集的二手積木,當募不到積木時,計劃就得暫停。而每顆積木磚顏色不同,組合顏色也不對,又不是精準的建材,孩子得在受限的框架中,盡力發揮想像力與設計力。

動手玩積木,組建出復刻的歷史建築,寓教於樂的課程,除了強化學生的感知能力,黃小萍常以「身體記憶」來形容學生學會的技能。「就像你學習怎麼騎腳踏車,一但你學會了,終身都會騎腳踏車。」在她眼裡,孩子的想像無垠、沒有邊界,透過課程,她讓孩子重新看待自己的家鄉,重新去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