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幸運的造假大王
A 股造假之王摘帽迴歸了。
7月4日,康美藥業歷經5年成功“摘帽”,資本市場怒提一字板漲停。最新市值已經接近300億元,位列中藥板塊第八。
曾經轟動全國的史上最大造假案主體,竟然奇蹟般復活了,對相關利益方是實屬幸事,但對市場而言可謂有些“駭人聽聞”。
憑什麼它不退市?
01
普寧首富的悲歌
1997年,中國遍地黃金的年代。
彼時,馬興田夫婦在普寧市下架山鎮創辦了一家只有幾個員工的小型藥廠,這即是康美前身。誰也沒有料到的是,僅僅4年之後,康美已經成功在上交所掛牌上市了。
在資本的加持下,康美一路狂奔。2007年,營收規模已突破10億大關。那一年,李冰冰出演以馬興田夫婦爲原型的MTV《康美之戀》特別火,現在仍然掛在公司官網主頁顯眼的位置上,以示宣傳。
到2017年,康美成立二十週年,營收規模已突破260億。在此之前,康美市值突破1000億元,成爲醫藥行業第一家破千億的藥企。之後,2018年5月,市值一度衝高至1390億元,僅次於恆瑞醫藥。
業績暴增,股價暴漲,馬興田夫婦財富水漲船高。在2018年的胡潤富豪榜單上,家族財富高達410億元,成爲普寧首富。並且,在康美做大做強的同時,兩位還到處做慈善,給人營造出一種“心懷蒼生、大愛無疆”的美好形象。
然而,一切的榮光只是建立在虛假的謊言之上,最終漏出了馬腳。
2018年10月,康美被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自媒體的兩篇文章拉下馬來,直言不諱質疑貨幣資金真實性以及存貸雙高等問題。
兩篇文章被廣泛傳播,股價迎來3個跌停。對此,康美兩度大言不慚地發佈澄清說明。此後更多媒體蜂擁報道,驅動證監會跟進,於當月進行了立案調查。
最終查明,康美在2016至2018年,累計虛增貨幣資金886.8億元,虛增營業收入291.28億元,虛增營業利潤41.01億元。
消息一出,震撼了整個資本市場。
2021年11月,馬興田被判12年,並處罰金120萬元。其妻許冬謹及其他責任人員11人,也因參與相關證券犯罪分別判處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令人憤怒的是,在被證監會調查之前,馬興田把康美實業旗下資產“康美健康小鎮投資有限公司”轉移到女兒馬嘉霖和兒子馬嘉騰名下了。
東窗事發後的幾年,康美債務纏身,搖搖欲墜,徘徊在退市邊緣。2021年,世界500強廣州醫藥集團通過神農氏合夥企業,投入巨資54億,加上其他投資者一共65億,拿下29.9%的股份,成爲康美新的大股東。
在神農帶領下,康美於2021年便完成了破產重整,其所有債務通過現金、股份、信託權益等方式全部進行了清償。
2023年,康美就曾申請想把ST的帽子給摘掉,後面想了想又撤回,一直拖到今年,最終還是拿掉了。
如今,康美獲得了重生。而一手締造造假案的馬興田夫婦已經淪爲了階下囚,得到了應有懲戒。
02
鐵案之意義
康美最大造假案毀壞了資本市場誠意基礎,嚴重侵害了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造成了較爲惡劣的影響。然而,這樣的公司非但沒退市,還給摘帽了,這讓無數股民感到意外。
有人認爲,這給市場立了一個並不好的榜樣,畢竟如今監管層不斷出政策要遏制住猖獗的財務造假勢頭,那麼理應槍打出頭鳥,對如此極嚴重造假情況的企業最嚴厲處罰且不得重新,以給市場其餘作惡的企業敲響警鐘。
然而,一些人卻不這樣認爲:康美原來的老闆已經判刑了,集體訴訟的錢也賠了。並且現在的大股東與管理層都換了,業務也在逐步回到正軌,沒必要殺死一家不少人還依靠他生計的上市企業。並且一旦退市,衆多散戶股東會隨之陪葬,爲過去管理層的惡性行爲買單,更加不公平。
退與不退,並不是是情緒左右,最終還得按照規章制度來。在康美造假的那幾年,退市制度裡面白紙黑字並沒有規定重大財務造假就一定強制退市。
其中,有一條倒是列的很清楚,欺詐上市會觸發強制退市。
這亦是康美可以留在市場中的重要因素。
其實,康美案反而促進了相關制度的完善與改革,補上了一些明顯漏洞。
首先,它開創了中國證券集體訴訟的先例。據法院判決,康美及相關責任人向5.2萬名投資者共計賠償24.6億元,人均4.7萬元。此案作爲國內首單特別代表人訴訟案件,也成爲中國證券歷史上,迄今爲止判決賠付金額、獲賠人數最多的案件。
即便如此,康美從1300億跌至300億,中間有多少因爲財務造假損失慘重的投資者不得而知。5.2萬名去申訴索賠獲得賠償,但並不是所有受害者的全貌,還有更多的投資者、機構在無聲中承受過巨大虧損。
但無論如何,集體訴訟制度算是開了先河,對於保護中小投資者權益算是激活了一個工具。康美藥業案標誌着這一制度走向實踐,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其次,康美案或也驅動了退市等相關制度的進一步完善與改革。
今年4月,證監會發布《關於嚴格執行退市制度的意見》,大幅提高了財務造假退市力度——造假行爲連續3年以上;對於1年造假2億元以上,且造假比例達到30%以上;連續2年造假,金額合計3億元以上,造假比例達到20%以上。這三類情形均會予以退市。
未來,再也沒有下一個康美可以復活了。現在的康美逃過一劫。
7月5日,包括證監會在內的多部門發佈《關於進一步做好資本市場財務造假綜合懲防工作的意見》。其中提到,對違規信披公司和責任人的罰款上限由60萬元、30萬元大幅提升至1000萬元、500萬元,對欺詐發行的罰款上限由募集資金的5%提高到1倍。另外,違規披露的刑期上限由3年提高至10年;中介機構及從業人員出具虛假證明文件最高可判10年有期徒刑。
令人怒不可遏的頂格60萬,罰酒三杯變相鼓勵的做法將成爲過去式。這些制度的快速出臺,或多或少都有康美案的“功勞”。
但制度改革力度和落地時間跟廣大投資者的期待仍有差距。比如,證券法修改,提高的罰款額度還是不足夠大,對市場的震懾效果還是有疑慮。因爲過去資本市場亂象頻出,其根本原因就是違法違規所受懲罰與潛在收益回報差異過大,反而被調侃在變相鼓勵。
此外,券商機構、中介結構在過去的造假大案中扮演了“幫兇”角色。或因各種利益勾結,市場看門人的角色喪失。如今,這塊制度建設依然沒有跟上。
正因看門人角色的缺失,市場中並沒有多少“吹哨人”爲投資者預警。現在,沒有正規軍,只有零散的所謂自媒體力量,獨木難支。
03
尾聲
重生後的康美,其實依舊面臨着諸多隱憂。
財務表現上,2023年歸母淨利潤爲1.03億元,實現扭虧爲盈。但扣非歸母淨利潤仍然爲負值,且已連續5年虧損。今年一季度,扣非歸母淨利潤依舊虧損5847.7萬元。積重難返,康美仍沒有完全上岸。
供給端,中藥材近年來持續上漲,包括硃砂、辛夷、白朮、小通草在內的多個品種年漲幅在130%以上。康美雖自建了一些上游藥材種植基地,但可能無法完全對衝原材料大漲帶來的影響。
需求端,中藥飲片同樣面臨“集採”衝擊。2023年9月,三明採購聯盟組織開展的全國首次中藥飲片集採落地,覆蓋黃芪、當歸、黨蔘片、丹蔘等21個常用品種,中選產品涉及100家企業的782個產品,平均降價29.5%。
康美作爲中藥飲片第一品牌,業績增長亦無法逃脫集採邏輯的傷害。未來,業績迴歸高速增長,恐將落空。
此外,因康美過去造假衝擊波巨大,信譽感很難因去帽而消失,因此挺難讓主力公私募以及外資機構再次青睞,而後者掌握着股價中長期表現的定價權。
總之,不能因爲去帽,亦或是基於對廣藥集團的信任,就遙想康美困境大反轉了。
康美剛走出ICU,身子還很虛,投資人需要耐心多觀察,別想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