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臺海風向轉了

去年底董雲裳率NCAFP來臺舉辦「亞太安全論壇」,訪問團近日發表報告指出,兩岸應儘快解除民間交流限制,並「設法」重啓官方溝通管道。(圖/Shutterstock)

去年11月「拜習會」後顯示,控管風險已成中美最大共識。有了共識,兩國近期雖有氣球爭議,卻不影響臺海風向的轉變。北京在兩岸交流的佈局更積極,智庫「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NCAFP)也提報告呼籲兩岸重啓官方溝通管道。風向變化之快令人措手不及,民進黨是不是也該調整兩岸政策了。

去年底董雲裳率NCAFP來臺舉辦「亞太安全論壇」,訪問團近日發表報告指出,兩岸應儘快解除民間交流限制,開放陸生、陸客來臺及學術交流,並「設法」重啓官方溝通管道;考慮臺灣未來局勢緊繃,報告建議臺灣增強能源的韌性。這個由多名美國前官員組成的智庫,一反昔日「抗中」基調,鼓勵兩岸「儘快」恢復交流委實罕見,卻顯示中美氛圍已逐漸轉向。

剛結束美國行的國民黨國際部主任黃介正說,訪美半個月期間,沒人問他國民黨赴大陸做什麼,反倒不少官員表達美國歡迎緩和臺海局勢的所有舉措,認爲這符合拜登總統「維繫臺海和平穩定」的施政軸線。換言之,在管控臺海風險的共識下進行中美競合,已是未來的遊戲規則。

北京自今年初起已積極向臺灣民間揮手,在工商業界即將輪番訪陸之際,國臺辦主任宋濤表明,將協助解決臺灣農漁產品恢復輸陸的問題;但面對中美同時對兩岸交流提呼籲,民進黨有辦法和大陸溝通嗎?

民進黨主席賴清德說,「九二共識」中,沒有中華民國的生存空間。但恰恰是因有了中華民國,兩岸才需以九二共識爲依據。民進黨不換腦筋,就無法爲民謀福利。當風向轉變才發現,原來辦不了事的是執政的民進黨,那2024還選他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