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可在圓明園觀摩文源閣遺址發掘

歷時近一個月的圓明園文源閣遺址考古工作取得新成果。昨天,圓明園文源閣遺址考古工地首次對公衆開放,在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張中華的帶領下,20多名市民走進考古發掘現場,與考古專家面對面,實地察看考古流程,瞭解考古專用工具,動手體驗洛陽鏟。在專家的指導下,市民向地下1米處挖掘,查看土質變化,從而瞭解“生土”和“熟土”的區別(生土即沒有受到人類活動干擾的土,熟土是受到人類活動影響的土),感受時代變遷。

文源閣曾爲《四庫全書》藏書閣擬發掘面積1000平方米

張中華介紹,文源閣位於圓明園西北部,雍正時爲四達亭,乾隆四十年(1775年)改建成文源閣,是一處以皇家藏書樓爲主體的園林景觀,主要用於收藏《四庫全書》等。《四庫全書》前後共抄錄七部,分藏於“北四閣”“南三閣”中,圓明園文源閣即“北四閣”之一。1860年,英法聯軍焚掠圓明園,文源閣和藏書慘遭損毀,僅部分藏書留存於世。

爲配合文源閣遺址保護展示項目,經國家文物局批准,8月26日起,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聯合海淀區圓明園管理處開始對文源閣遺址局部開展考古發掘工作,擬發掘面積1000平方米。張中華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目前,考古工作已過半,發掘出宮門、御路、河道、排水設施、蹬道等遺蹟,還出土了粉彩瓷片、青花瓷片、琉璃建築構件等文物。”

宮門、御路等遺蹟重見天日臺階造景與假山建築融爲一體

走進遺址考古現場,可見圍牆基址、建築夯土臺基、部分假山湖石、刻有乾隆御筆的玲峰石若干殘塊等遺存。“文淵閣雖然叫閣,但其實有宮牆、宮門,是一個完整的建築院落。”張中華介紹,隨着挖掘工作持續推進,南部的宮門臺基、牆基、臺階都被髮掘出來。

與皇家常見的宮殿臺階不同,文淵閣宮門臺階隨形造景,與周圍假山建築融爲一體,渾然天成。宮門臺基不遠處,清代的排水溝也被挖掘出來。“這就是古代的下水道,大家注意看,這是一處暗溝,在地表上是看不到的,通過挖掘,我們發掘了暗溝的本來面貌,這處暗溝的位置和圓明園留存的歷史設計圖圖示幾乎一致。”

從宮門向北望,假山的下部結構還保留着歷史樣貌,在考古工作者一鏟一鏟的挖掘下,用於皇帝登山的蹬道重見天日,觀者可清晰地看出這條登山步道的形狀和規格,從它的規模形制上,似乎可遙想到圓明園曾經的盛世繁華。

考古工作將持續至10月底市民遊客可現場觀摩

下一步,考古工作者將對文源閣及其東側的碑亭進行發掘。據悉,本年度的文源閣遺址考古發掘工地將全程向社會開放,市民遊客可在發掘時觀摩考古現場,考古工作預計將持續到10月底。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將與海淀區圓明園管理處一起,持續推動圓明園考古成果的社會共享和展示傳播。本次“北京考古·走進圓明園”考古工地公衆開放日活動是2024年北京市全國科普日暨第14屆北京科學嘉年華系列活動之一,也是2024北京公衆考古季系列活動之一。

北青報記者瞭解到,近年來,社會大衆對考古工作的熱情不斷高漲。爲普及考古知識,加強對出土文物和遺址的研究闡釋及展示傳播,滿足公衆瞭解考古發現的需要,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從2015年開始開放圓明園考古工地,通過現場觀摩、專業講解、模擬考古、發掘直播等多種形式主動向公衆展現考古工作過程和成果,打造“北京考古”公衆考古品牌,受到市民朋友的歡迎。

文/本報記者劉洋攝影/本報記者付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