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門對研究生會產生什麼影響?一篇舊論文近日再度熱傳

近日,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學院教授呂震宙因其在學校官網個人主頁上詳細公佈了自己所指導研究生的畢業年份、姓名、就業去向等信息而“火爆出圈”。

呂震宙的突然走紅再度引發輿論關於高校師生關係的討論,而一篇5年前發表的師門對研究生影響的論文也隨之再度進入公衆視野。

這篇題爲《師門對研究生髮展的影響——基於非正式組織理論的質性研究》的論文原載於《研究生教育研究》雜誌2019年第5期,其作者爲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教授林傑、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博士生晁亞羣(現任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教師)。

研究生教育通常採用的是導師負責制,導師指導在研究生培養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並形成以導師爲核心的師門組織。近年來,研究生師生關係矛盾、師生利益衝突等問題的突顯,不僅是個體現象,也是羣體現象。

因此,上述論文指出,將師門作爲組織現象來研究,分析研究生師門作爲非正式組織的特徵,探討師門對研究生全面發展的影響,對於釐清研究生在師門中的發展機制,進而改進師門組織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對北京某“雙一流”大學的16位研究生進行深度訪談,論文認爲:

一、師門對研究生髮展的影響是複雜多樣的,研究生個體之間也有很多差異,即使同一個師門中,對不同研究生的影響也不同;儘管如此,師門對研究生羣體的影響依然存在很多共性:多數師門促進了研究生學術規範的習得、專業知識與方法的掌握、論文寫作與發表能力的改進、學術溝通能力的提高以及社會資本的獲得;近半數師門對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產生了積極影響;然而,多數師門在研究生創新能力方面的積極影響較小;多數師門對研究生的情感發育與人格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少數師門對其沒有產生影響,甚至產生了消極影響。

二、從師門對研究生髮展的影響因素來分析,師門非正式的互動方式、約束機制與權威是導致研究生個體發展差異的三個因素。在那些知識、能力與社會性三個維度都得到發展的研究生看來,其師門均具有如下特徵:在非正式互動方面,師門成員之間互動較多,聯繫緊密,研究生能從師門中獲得較多情感支持;在非正式權威方面,導師往往具有“民主”的領導風格,既指導學生學術發展,也主動關心學生的生活與情感,高年級學生在師門中起到垂範作用;在非正式約束機制上,師門形成了成員共同認同且自覺遵守的師門習俗或慣例,如對學術嚴謹的態度、“大帶小”等。而在那些各個維度都鮮有發展的受訪研究生看來,其師門往往不具有上述特徵。在那些發展受到消極影響的受訪研究生看來,導師通常具有強勢的個性,表現爲“專制”的領導方式與壓抑緊張的師門組織氛圍。

三、只有少數師門對研究生的創新能力產生了積極影響,其主要有賴於導師的有意引導與民主寬鬆的師門氛圍。而多數師門過於強調論文發表,忽視了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當前的學術評價方式盛行“以論文論英雄”,對研究生而言,多發表通常意味着更好的工作單位、學術聲譽、福利待遇。“一個沒有文章的博士,就像後宮沒有子嗣的妃子”,論文發表甚至成爲懸在研究生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在這種過於強調論文發表的研究型大學評價體制的影響下,一些師門的研討會開成了“論文發表研討會”,論文發表幾乎成爲評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唯一標準,而至於其創新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短期內難見成效也難以衡量,在科研績效的壓力下,便似乎不那麼重要了。

四、部分師門對學生的人格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導師甚至成爲學生學習生涯中“影響最大”,改變其人生理想的人。然而,仍有一些師門不重視“情感邏輯”,過於強調“效率邏輯”,對研究生的人格發展鮮有積極影響。梅貽琦曾言,大學教育之重,在於人格。教師不僅要專長明晰知識的傳授,還要爲學生的修養、意志與情緒樹立楷模。大多數研究生從本科畢業後直接讀研,鮮有社會閱歷,三觀、個性都尚未定型,導師的垂範與引導會影響學生完整人格的建構。然而,有些導師尤其是理工類導師卻完全推卸了其對研究生人格發展的責任。更有甚者,個別導師的教師發展尤其是“個體發展”不足,如缺乏良好的情緒掌控能力,導致師門的氛圍緊張,學生自信下降甚至發生退學事件。師門作爲一個典型的非正式組織,與院系等正式組織相比,對研究生髮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師門作爲存在於導師與其指導的學生內部人際關係所表達的價值觀與信念體系,是一種非正式的人際互動模式,師門對研究生髮展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受羣體情感(態度)的影響。首先,很多師門爲研究生知識、能力與社會性發展提供了一種獨特的作用方式,即多層次、多年級的思想碰撞與傳遞、帶有情感關懷與共同價值導向的互幫互助,與院系組織對研究生的“批量生產”相比,師門在很大程度上關照到了每個研究生個體的全面發展;其次,師門能夠對被正式組織所忽略的研究生情感發育、人格發展起到至爲重要的影響;最後,以導師爲核心的師門“派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研究生的就業機會與職業發展前景。

據《中國科學報》2022年6月的一篇報道稱,2017年底,林傑、晁亞羣開始調研時,還不是媒體討論導生衝突的白熱化之際。當時,關於研究生墜樓、自殺溺亡等新聞報道更多停留在事件層面。而他們則把導生衝突納入了研究視野。

大多數研究生本科畢業後直接讀研,缺乏社會閱歷,三觀、個性都尚未定型。“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受訪研究生表示,師門對其人格發展的影響超過對其學術方面的影響,體現在三觀的形成、人生理想的明確、性格的改善上。而這恰恰是院系正式組織在促進學生髮展上所欠缺的。”林傑指出。

“師生在年紀、資歷、學識、資源等方面都不平等,唯一平等的就是人格。”林傑指出。一旦破壞了人格平等,就如同打開了“潘多拉盒子”,釋放出的隱性衝突隨時可能變爲顯性衝突。

“師門就像是一把雙刃劍,其‘利’的一面,體現在導生有情感、人格等全方位互動,可實現導師的文化再生產,讓大家都有學術歸屬;‘弊’的一面則在於學生會對導師形成人格依附,導致自身自由探索的精神相對缺乏。”林傑解釋說。

報道指出,師門文化對於一個學派、一個學科重鎮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民國時期,章太炎的門生名滿學界,如黃侃、朱希祖、錢玄同、周樹人(魯迅)、周作人、吳承仕、汪東、沈兼士、許壽裳等,都是推動中國文學史前進與發展的重要人物。儘管章門弟子的個人學術見解間存在分歧,但毋庸置疑都帶有濃厚的章氏學說色彩。正是這樣的傳承與創新,才使得章太炎的學說對文學的影響一直存在。

然而,師門畢竟只是一個小圈子,是圈子就會有邊界。作爲導師,林傑近年來的一大感觸是,其他師門的學生前來討教的情況越來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