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政經情勢對投資意願的負面影響(朱雲鵬)

臺灣對東協出口逐年降低、衰退深不見底。(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景氣對策訊號在上月轉爲黃藍燈,終結去年11月以來連十藍的窘境,但誠如解釋此變化的國發會基層官員所言,「變燈是轉折過程,未必會非常平穩,是否會再變回藍燈,要再看後續狀況。」這次變燈,基於去年低基期因素,未來確實有可能再改變。

景氣燈號只是預測景氣變動的訊號之一而已,其他的訊號均顯示經濟動能的不足。最明顯的,就是民間投資。依據統計,在109年新冠疫情期間,民間實質投資的年成長率還有約5%,110年報復性地高達近19%,去年也有6.2%,但是到了今年,慘不忍睹,第一季負4.8%、第二季負11.3%,預估第三季和第四季都將是負數,全年共下降約6%。

爲什麼民間投資下降,除了全球景氣不好以外,當然和臺灣的國際地緣風險和政治風險有關。民間投資不是政府或公營事業投資,是民間自己拿錢出來投資,這裡面也包含外國人在臺灣的生產性(實體)投資。民間投資卻步,就是未來經濟和就業減緩的警訊。

在金融面,臺灣的資金不斷地在外流,包含今年上半年本來源源不斷而來的金融性外資投資,在下半年開始外流。這可能和臺灣的國際地緣風險和政治風險有關,也可能和利率政策有關。

臺灣的通貨膨脹率在最新的8月數字爲年增2.5%,但中央銀行定的重貼現率只有1.875%,實質利率爲負。美國類似性質的聯邦基金利率則爲5.25%-5.5%,高於通貨膨脹率。央行的保守政策對房價不再向下調整有利,但對通貨膨脹和臺幣的匯率極端不利。以臺幣表示的美元價格,已經從本年2月6日的29.95,上升到目前的32.5左右,而且據瞭解,這還是依靠央行經常性進場耗費外匯存底,用人爲的方式來支撐臺幣的結果。

臺灣的出口也出現警訊。在美中貿易對峙持續進行的時刻,東協作爲一個替代供應鏈,對臺灣的廠商有關鍵影響。理論上,臺商在東協的投資增加、生產增加,也同時會增加對臺灣中間產品的需求,這會使得臺灣對東協的出口增加。

但實際情況不然。109年新冠疫情,臺灣對東協出口衰退1.33%,不令人意外;110及111年回升到年增率分別約32%和15%,是報復性補償和正常成長;但是從去年11月以來,趨勢已經走調,今年前9個月,累計對東協出口的美元金額,則已經比去年同期下降了約10.5%。東協出口佔臺灣全體出口比重呈現逐年降低,從2016年的18.36%降到2022年的16.81%。

政經情勢變化以及「新南向政策」未能達到效果,都造就了這種趨勢,但另外還有一個重點,就是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從今年6月起全面生效。這個自由貿易區的成員,除東協10國外,還有中國大陸、日、韓、澳、紐。臺灣的經濟和這15個經濟體密不可分;由於兩岸關係的持續對峙和惡化,臺灣沒有機會參加RECP,對投資和貿易的負面衝擊是可以想像的。

月前餘紀忠基金會舉辦研討會,出席者施振榮先生說:「臺灣具有科技能量,只要不戰爭,半導體會一直領先下去;但臺灣缺的是軟體應用及大型系統軟體能力,需有任務導向的舞臺,臺灣不缺人才,只缺舞臺。」真是一語道破。但「不戰爭」還不夠,還不能有日益惡化的兩岸關係和日益升高的敵意;因爲這些都會塑造未來戰爭風險的氣氛,影響投資意願。

另外,光有「舞臺」也還不夠,還需要有一個可以在國際上和別人立於同樣立足點的「平臺」。沒有平臺,就是牆。凡不在電子類無關稅協定內的出口品,包含臺灣本來很拿手的石化產品和機械產品而言,這會是一場不公平競爭的開始:業者必須跨過關稅的高牆,纔有生存的機會。

要之,現在臺灣的經濟情況,在種種風險和不利的內外情況下,絕對不可能我行我素,一切照舊。Business As Usual的思維不可能存在了,如果一切照舊,經濟勢必繼續走向下坡:改變,纔有機會。而改變的第一步,就是必須面對問題,而不能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到沙裡,假裝看不到。

(作者爲東吳大學講座教授、前行政院政務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