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嬰兒轉運站的暖意(黑鳥麗子)

韓國電影《嬰兒轉運站》畫面。(圖/翻攝自daum )

亞洲電影專家發現,臺灣電影經常以逆子爲主題,日本電影多未亡人,香港電影愛浪子,韓國電影拍孤兒;日本導演是枝裕和與韓國一哥宋康昊合作的韓語電影《嬰兒轉運站》恰巧呼應兩個主題,失去伴侶的女人(雖然人是她殺的)、不知道媽媽是誰的孤兒,雖然處理的是沒血沒淚的販賣嬰兒,卻帶出「是枝裕和式」的暖意。

《嬰兒轉運站》描寫教會裡專爲棄嬰設置的嬰兒救援艙,卻輾轉成爲兩位大叔(宋康昊與姜棟元飾演)的牟利工具,多年來他們透過管道私下偷賣多名嬰兒,但遇到年輕媽媽素英(IU飾)卻讓一切變得複雜。素英拋棄自己的寶寶之後立刻後悔,回教會卻發現寶寶消失了!兩位大叔怕她報警,只好提議將賣孩子的收入分她一半,素英居然答應了,但她堅持跟着兩位大叔爲孩子找賣家,三人一孩開車踏上旅程,渾然不知警方(裴鬥娜飾)早已盯上三人。

是枝裕和導演過去的作品《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處理媽媽拋棄四個孩子的議題,《小偷家族》處理無血緣卻相處融洽的三代,在他的電影裡,血緣與親情一直是道複雜命題。這次《嬰兒轉運站》則處理棄嬰與母親,棄嬰怎麼看媽媽?媽媽又爲何遺棄孩子,遺棄孩子的母親真是冷血無情嗎?

戲劇確實是讓觀衆認識廣大世界的一道窗。好比電影裡嵌在牆上的「嬰兒救援艙」,打開艙門,裡面是個光線柔和的小空間,有暖氣、小牀,讓棄嬰在裡面安全的等待救援,這也是在日本與韓國因應冬季低溫出現的設施。裴鬥娜飾演的青少年科警官說,這樣媽媽拋棄孩子的時候更不必內疚了!

也是透過電影才知道,如果棄嬰身上放着「媽媽會來接你的」字條,就不能夠送養,因爲媽媽許諾會來接他;實際上媽媽回來找孩子的比例微乎其微,紙條等於斷送孩子未來擁有父親母親的機會。

片中出現的「媽媽」不是聖母,有的不願意碰自己的孩子,有的一去不回頭,有的讓依靠她的稚女出賣身體,也有的因爲有了新的孩子,要求自己的孩子不再與前夫聯繫。各種落空的親情底下,衆人渴望的是一點點的善意。

導演透過鏡頭說話,在陰暗魚市場一角的夫妻,看孩子也像買東西一樣東嫌西嫌、討價還價;但畫面上光鮮亮麗的遊樂園,卻也是主角們內心最難捨的一刻,因爲過了這天,就要跟似假亦真、恍如溫暖家庭的感受告別了。

好的編劇能讓觀衆急迫期待「後來怎麼了?」《嬰兒轉運站》一路轉折,結局扣人心絃。更重要的是讓觀衆體會到面對沉重的議題,即使如「嬰兒販賣」如此尖銳,也能從膝蓋反射式的道德指控中沉靜下來,真正認識這些人,也許會看到不同的世界、帶出不同的答案。(作者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