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臺灣政策法縮水 火勢仍蔓延(李慶平)

圖爲美國會大廈。(美聯社)

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在9月14日以17票贊成、5票反對,表決通過《臺灣政策法》草案,這個法案經過白宮及國務院的溝通及折衷,中和其他參議員提供的意見,做了部分的修正,這些修正已經將原來可能引爆美中臺關係新風雲的法案,暫時拿掉引爆信管。

由外委會民主黨籍主席梅南德茲和共和黨參議員葛瑞姆共同提出的草案中,約有三個關鍵的引爆點:一、將臺灣納爲美國的「主要非北約盟友」;二、駐美經貿代表處名稱改爲「臺灣代表處」;三、美國在臺協會(AIT)辦事處處長改爲大使及代表。這三個引爆點無疑就是把臺灣當作一個準邦交國。

參院外委會所通過的《臺灣政策法》草案,刪除了臺灣是美國「主要非北約盟友」;改名爲「臺灣代表處」一事,改爲「國會的建議」,同時取消了AIT臺北辦事處處長爲大使級的代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稱這是「微調」,但牛肉麪已改爲牛肉湯了,不是「微調」而是拔除了關係重大的引信。

參院外委會通過的《臺灣政策法》,還要經過參議院表決,到時其他參議員可能還會有其他意見,做部分的修改。衆議院也會有《臺灣政策法》草案的提出,屈時參衆兩院要協調,提出兩院的共同的《臺灣政策法》版本,送白宮由拜登總統在15天內簽字,以目前參院外委會通過的草案不涉及敏感條文,此一法案,拜登總統簽字的可能性很大。

10月16日,中國大陸有中共二十大會議,11月初美國國會有期中選,11月下旬臺灣有九合一選舉,11月習近平主席與拜登總統可能於20集團(G20)峰會在印尼峇里島見面,並舉行面對面會談。以上這些事件皆會影響東亞及兩岸的關係,但美國對中國大陸的嚇阻政策並沒有改變,視中國大陸爲主要的競爭對手,美中關係雖然可控,但仍然是緊繃的關係。

這次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提出《臺灣政策法》草案,其緣由是今年4月美國參議員訪問團來臺訪問,其中葛瑞姆參議員會見蔡英文總統時提出這個構想,今年6月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正式提出此一法案草案,我外交部發言人稱:「是美國國會近年深具代表性的旗艦型的挺臺法案」。不久後我方宣稱華航購買16架波音787客機。這些事證證明蔡政府與這次參院《臺灣政策法》草案的提出,有絕對的因果關係。

提升臺灣在國際的地位無可厚非,但必須看清自己的處境,蔡政府的國安團隊無視於當前臺海局勢的緊張,繼衆院議長裴洛西訪臺引燃臺海危機後,再陷臺灣於危險之地,無異是在玩火。任何一個國家領導人皆應該審時度勢,建立正確的國家方向、制定國家戰略,如果蔡政府的國家戰略是要改變美中臺現況,也應該優先考量人民的最大利益,即使要打仗,也應該惦惦國家的實力和國防備戰、民生供需、經濟金融等方方面面的應對準備。隨意玩火後果可能是引火焚身,苦果則由人民承受。(作者爲前海基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