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如果張亞中選臺北市長(周陽山)

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趙婉淳攝)

「君子因理念而相交,政客爲利益分道揚鑣!」這是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給人們留下的印象。

政治是理想的追求,也是現實與功利的考驗;它的本質是權力與利益的分配。基於此,清清如水的君子之交與理念契合,可以推動一場驚天動地的革命,並形成新的秩序;但它卻難以持久,更不易維持政權的長期運作,這是因爲政治原本就需要「顧民生」、「接地氣」。

在這次選舉中,張亞中從平地崛起,獲得1/3黨員的支持,成績卓越,令人驚歎!但離勝選畢竟還有一段距離。很顯然,水清無魚!現任的公職幹部多不願支持他,有錢的黨員大戶也拒絕了他,甚至連理念相近的韓國瑜和洪秀柱都未表態相挺。相反的,真正相信國民黨創黨理念的黨員,以及對派系政治失望的人們,卻狂烈的支持他、追隨他。

爲什麼會這樣?因爲大家心知肚明,張亞中有完整的救國理念與思想論述,力主重振孫中山的革命創黨精神,並堅定的拒絕向民進黨妥協!但他卻不具金脈支持,也沒有油水可分,這完全不符合臺灣人熟悉的利益交換和派系分贓,也有違國民黨過去30年由盛而衰的既定路向。

但是,如果張亞中願意進一步參選臺北市長,提出他的規畫和主張,則堅壁清野,掃除窒障,這就將帶領選民和黨員,形成另一股「張流」。一旦這樣的氣勢形成了,現在還對他冷言相向的藍軍,很快地也就會隨風轉向。

但這時對張亞中真正的考驗也將接踵而至。各種政治掮客、利益關係人、間諜與特工,以及試圖抹黑、抹紅、抹黃的劇本,恐怕也都會紛至沓來!而所謂的「接地氣」考驗,恐怕更多的是「潑髒水」、「染色腥」。

由此看來,黨主席選舉這場戰役,或許不是1911年的黃花崗起義,反而更像1900年的惠州之役。在那場戰役中,孫中山在臺灣主持革命,由鄭士良在廣東惠州舉事,而民心所向、望風披靡、連戰皆捷!但轉戰27日後,終因彈藥不濟而功敗垂成。

但在惠州之役後,孫中山聲望大振,革命理想主義感動千千萬萬志士仁人。他在日後比較第一次廣州之役和第二次惠州之役時指出:「當初次之失敗也,舉國輿論莫不目予輩爲亂臣賊子,大逆不道,詛咒謾罵之聲,不絕於耳。」「惟庚子失敗之後,則鮮聞一般人惡聲相加,而有志之士且多爲吾人扼腕嘆息,恨其事不成矣。前後相較,差若天淵...,始知國人之迷夢已有漸醒之兆。」

這正是張亞中此次參選的重要貢獻:「國人之迷夢已有漸醒之兆」!但是,惟有進一步鼓動風潮、帶領羣衆、先馳得點,建立起臺北市的橋頭堡,才能真正扭轉歪風、重振黨魂,進而掌握民氣,形成堅實的領導中樞。

質言之,這就是撥亂反正、激濁揚清!必須先建立起政治根據地,向獨裁、貪腐與分裂勢力發動正義之戰,掌握亟於求變的民心,挽狂瀾而救亡圖存。

(作者爲中國文化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