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全民防衛韌性的盲點(張延廷)

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26日登場。(總統府提供)

賴清德總統9月26日主持「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議」,強調要建構國家韌性戰略的溝通協調平臺,凝聚全民共識,提升國家整體國防、民生、災防、民主四大韌性。

全民防衛動員的議題從民進黨執政開始就一直炒作,從陳水扁時代所提出的「全民國防」,到如今的「防衛韌性」,其主要動機,不外是想藉民氣可用的心態,達到某種鞏固執政的目的,尤其是當中共機艦不斷擾臺的同時,這種煽動民意的藉口最能獲得一時的選票回饋。

本來,在大敵當前的同時,加強國民的國防和心防意識本屬正常作爲,但在將特定的親民進黨組織,例如「黑熊學院」等非軍事專業單位檯面化,就有疊牀架屋,假國防之名,行私相授受之實的嫌疑,這些民間防禦團體的訓練成效,始終未向外界公佈。

如今民進黨居然從中央執政的地位,竟要以「防衛韌性」的名義,以編列預算公帑施以恩惠,讓人不禁懷疑是否政府開始綁樁,殊不知目前最讓國人關心的國防議題,仍然在於花費新臺幣6000多億的軍購預算項目,新式武器裝備卻未能如期如質到位,況且今年臺美軍購對話,出席的民進黨代表也沒有一個人對美方提出這項質疑,這纔是民衆最想質疑執政黨居心何在的重點。

從國防經濟效益觀點,動員民間資源無論40萬還是400萬,目的都是爲了營造戰備的氛圍,提升國民精神動員的層級,此點除了迎合美國企圖把臺灣營造成巷戰場景的戰略,其他完全不符民生所需。坦白說,主要建軍備戰的方向不去敦促美國儘快讓軍購軍備到位,反而捨本逐末,企圖用非傳統安全的議題,瞞天過海包裝假國防的黑單位,這種非專業化的政治操作,只要稍微有現代國防思想的國民,一定會感到,不但不符合現代國家的國防建設方向,而且根本就是本末倒置的錯誤政策。

美國在應對非傳統安全議題時,出動國民兵或者海岸防衛隊進行搶險救援防災任務,之所以能有條不紊、維持效率,完全是有其國防動員法作爲根本依據,卻從未聞編列預算支持某特定政黨的智庫或者團體,臺灣的民進黨政府竟反其道而行,不把資源用在後備役或者是正規民防團體,等於增加爾後美臺正式軍事合作的困難度。

再者,目前志願役招募嚴重匱乏,且官多兵少嚴重失衡,軍官士官11萬餘人,士兵僅4萬餘人,士兵缺額將近5萬人,且退場情況非常嚴重,形成有官無兵現象,士兵是戰力的最基本,有必要將目前士兵編現比不到一半的怪象迅速補足,否則戰力空隙的大洞不是任何政策可以彌補。

(作者爲前空軍中將副司令、教育部部定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