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華爲捅破臺灣矽盾(羅竹平)

由於臺積電含7奈米以上製程的營收佔比約近7成,意謂着中國大陸在半導體晶片上已能高度自給自足。(圖/路透)

中國成功工業化和資訊化是本世紀最重要的大事。被挑戰霸權的美國因此極力產業鏈去中化,這反加速中國產業升級,讓臺、日、韓感受被替代的威脅。汽車業是日本第一大經濟支柱,佔日本GDP的8%。但中國今年取代日本成爲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結果,日本於2022年創紀錄地有高達162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其主因是日本原本對中的鉅額順差因技術優勢消逝而消逝。

南韓也差不多如此。中國半導體的產業升級讓中國去年少進口9百億多顆晶片,一些原本三星第一的產業(如液晶面板)變成中國第一,結果營收約佔南韓GDP的二成的三星獲利下滑9成多。除了資訊等支柱產業,中國也在造船上遠超韓國,登上全球第一寶座。中國在各產業的技術升級使得中國在國際市場上對韓的工業產品有性價比優勢,結果韓國在2022年破天荒地有4百多億美元的貿易逆差。

這對糧食近7成進口,能源超過9成多需進口,且家裡沒礦的日、韓來說是致命的。不像美國可以印鈔在國際上換物資,臺、日、韓必須用技術的附加價值來換取油、糧,一旦外匯用完了,那就只能跟既沒礦又沒技術的印度和菲律賓一樣,技不如人只好出口勞務來補足外匯以換取生活所需。韓流和觀光只能小補。然而,跟日、韓不同的是,技術比日韓沒多少優勢的臺灣在2022年卻有5百多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何以致此?

第一個要感謝的是大陸的讓利,有學者估算ECFA約讓臺灣多賺2、3百億美元,如果全拿掉了,臺灣會肉疼但不致傷筋動骨。因爲臺灣似乎還可以保有約2、3百億美元的貿易順差,能繼續維持經濟的獨立性和可持續性。

第二個也最重要的是,要感謝臺積電,當然更要感謝當年力推臺積電的李國鼎,因爲中國還沒產業升級到能生產高階(7奈米)晶片,身爲世界工廠的中國剛需臺灣的高階晶片。所以,臺灣在2022年出口上千億美元的半導體晶片到大陸,只從大陸進口約2百億美元的成熟晶片,因此對大陸享有約8百億美元的半導體晶片順差。但這個剛需被華爲上月底所發佈的世界第一款衛星5G手機打破了。華爲克服了美國的封鎖,用自主開發的半導體技術能生產7奈米晶片。由於臺積電含7奈米以上製程的營收佔比約近7成,意謂着中國大陸在半導體晶片上已能高度自給自足。也就是說,華爲的技術突破捅破了臺灣的矽盾。

半導體業佔臺灣總出口20%,和約佔臺灣GDP的15%,其中臺積電就佔了一半,是臺灣的支柱。但在逆全球化的今天,當經濟效益讓位於經濟安全時,華爲讓大陸有了替代臺積電和聯發科等的政策選項。在極端情況下,若臺灣失去對大陸享有的約8百億美元的半導體晶片順差,臺灣整體就可能破天荒地逆差數百億美元。所以在華爲的技術突破後的現在,大陸是否此時收回對臺灣的讓利,就對臺灣經濟的榮枯有關鍵的影響。

全球半導體晶片市場規模跟臺灣GDP差不多大,中國就進口了超過6成,因其本土晶片自給率才約2成,必然致力進口替代。與其被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隔絕替代,臺灣理性的應對方式應該是開放對臺積電已成熟的7奈米制程赴陸設廠,並熱情擁抱華爲訂單,好讓其不計成本開發的高階替代製程被束之高閣,好更讓中芯半導體的中低階製程無利可圖。矽盾破損了,外加更厚實的一層不是更保險嗎?可惜,經濟理性未必政治正確。

(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農經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