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好高騖遠的淨零戰略(吳珮瑛)

圖爲彰化外海的離岸風場。(沃旭提供)

國家發展委員會日前公佈2030年減碳目標爲24%正負1%,以期臺灣於2050達淨零目標,共提出12項關鍵戰略。以下針對風電/光電再生能源、自然碳匯、前瞻能源、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碳捕捉利用及封存、節能、淨零綠生活7項戰略提出看法。

首先,既爲戰略,表示是爲達成淨零的各種作法(因),而達淨零後則處於一種新生活模式(果)。就個人而言,爲節能或可睡樹下或戶外、靜待徐徐涼風(因),養成習慣後、此後大街小巷夜間10點即禁止汽機車行駛,因爲已進入馬路即牀鋪的淨零綠生活模式(果)。是因或果不清楚,人們如何依循?

又關於自然碳匯戰略,算算就知可減溫室氣體(GHG)多少二氧化碳當量(CO2e)。最新資料顯示全臺排放CO2e約2.9億噸,自然碳匯之一的森林,一年可吸存碳匯約0.22億噸CO2e,這也是林業界及企業界期待種3、5千棵樹抵碳權,一則豁免林業部門爲減碳傷腦筋,企業也有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SG)之名。試想臺灣已有約60%面積覆蓋在林地上,加倍面積就是換取另一個0.22億噸森林碳匯,如範圍擴大到他國種樹也可當臺灣「減碳業績」,臺灣出口實體產品已常有紛爭,看不到摸不着氣體爭議恐更難免;遑論汪洋一片海洋碳匯如何與他國切割,地狹人稠水泥鋪滿地又有多少土壤碳匯?

再者是風電/光電再生能源,努力6年才勉強佔了所有能源6%,如果再加上地熱及水力,臺灣這類能源在最新年僅佔全部能源約10%,野心勃勃設一個全部再生能源2030年達27%-30%目標,表示自2023起每年要增長約2.5%。地熱及水力應無伸展餘地,因此,僅能全部押寶風光再生能源,不知相關單位預計多少良田、魚塭、溼地將披上太陽能板?又有多長海岸將日以繼夜幹機、擾民、拍打鳥兒?爲趕工以滿足歐盟2023年底上路的碳邊境調整機制,臺灣得以最小損失與之維持貿易,相關單位不知這類損毀生態方式取得的能源、都要計入碳足跡及生態足跡嗎?

根據世界能源總署資料,臺灣最新2020年的煤、油及天然氣化石能源對比風、光、水、地熱、生質能及核能等綠能爲89.33%比10.07%,這其中尚且包括7.69%核能,非核果真施行,臺灣如何乾坤大挪移將比例在10年後轉爲70%比30%?以減碳表現相對優的歐盟,2020年爲68.11%比31.89%,其中核能佔13.64%,尚有擴增趨勢,因此,歐盟或個別國方可順勢在2045/2050達淨零。

至於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既非節能、更非不用能源,是他人轉換能源形式供運具使用者運用,終究要問、他人轉換何種能源、能源結構爲何?運具使用者不加油、是他人燒油燃煤轉換成電由你隨意充,GHG會減少嗎?

最後,抽象空洞的前瞻能源,乃開放式的等待填補任何能源類型;而不爲臺灣掌握的碳捕捉利用及封存等技術,想必更不知效果,僅是爲湊滿一打戰略項目的作爲。

(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