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拜習會 一中是必要條件(王高成)

圖爲習近平2015年訪美專機在安德魯空軍基地降落時,當時的美國副總統拜登前來迎接。(資料照/美聯社)

中美關係近期又有新發展,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與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6日在瑞士達成共識,雙方同意在年底前舉行中美領導人視訊峰會,並加強戰略溝通、妥善管控分歧、避免衝突對抗。

「拜習峰會」不但對世局有所影響,且實屬必要,美國近幾任總統上任後,均與中國領袖舉行過雙邊會談。然而拜登上任後,因爲採取與中國全面競爭的戰略,雙方關係並不融洽,至今尚未舉行過正式的領袖峰會。年底即使是視訊峰會,有見面總是好的發展。

此次瑞士協商顯示美國有意緩和與中國的緊張關係,且有跡可尋。從美國副國務卿雪蔓7月訪中提出希望美中關係設下「安全的護欄」,到日前拜登致電習近平,提議兩人舉行雙邊會談,之後華爲財務長孟晚舟獲釋,及美國商務部長表示希望加強與中國的經貿往來等,都顯示美國正在採取行動改善兩國關係的氛圍,近日才終於敲定了兩國領袖年底舉行峰會。

拜登政府急於安排美中領袖峰會,應與其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挑戰有關。在國內層面,美國的疫情仍未見完全緩和,連帶影響經濟的復甦,拜登欲振興美國經濟的龐大預算法案也未獲兩黨國會議員的支持,日前甚至還面臨舉債上限及政府可能關門的窘境。美國明年將舉行期中選舉,拜登在國內經濟與社會發展上必須有所成績。

在國際層面上,美國倉促自阿富汗撤軍,使得美國的國際領導形象受損,盟邦也不滿意,拜登的民調因此下滑。抗中策略雖頗有成效,在國際及印太地區都形成抗中的合作關係,但也導致中美對立加劇。而中國並未屈服於美國的壓力,並持續在亞太地區擴大軍事活動,反而導致臺海及南海情勢的緊張。美國的歐洲與印太盟邦雖然不喜歡中國,但也不願意放棄中國的經濟市場,因此並未出現與中國的全面對抗。

在達成反中的聯盟及合作後,拜登政府現在願意改善與中國競爭及對立的關係,增加合作的面向,以緩解自身所面臨的內外執政壓力。北京既然同意與美國舉行領袖峰會,雙方屆時必然在關係上有所妥協及改善。

對於中國而言,改善雙方關係最重要的條件之一是美國對於臺灣的政策。拜登近日在迴應媒體詢問時提及所謂的「臺灣協議」,此語一出引發外界的揣測。美國國務院發言人7日表示,美方多年來政策一貫,即美國「一中政策」是基於《臺灣關係法》、美中三公報與「六項保證」。

美國國務院的發言澄清了拜登日前與習近平通話時雙方並未達成關於臺灣的新協議,美國對臺政策基本未變。北京會同意與華府舉行高峰會議,應該是獲得了美國重申此「一中政策」的保證,這也是雙方關係改善的必要條件。

但是美國對中國的政策還是有高度競爭的一面,雙方關係未來或許將獲得緩和並避免衝突,但競爭與摩擦仍將難以避免。

(作者爲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