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臺北要趕快融入世界

全球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日前受邀訪臺舉辦論壇,提供打造有競爭力臺灣的建言,希望對臺灣的經濟有幫助。(鄭任南攝)

(一)馬英九與奈思比

2008年2月馬英九與趨勢大師奈思比在「人文空間」有場國際趨勢對談。結束時我問奈思比能否送一句話給總統候選人及現場的聽衆。他不加思索,以高吭的聲音說:「Join the World」。這正是多年來我們一直在提倡的「臺灣要走出去」。

馬先生很有信心地邀請他5月來參加就職典禮。住在維也納的奈思比夫婦果然如約來臺參加了在高雄舉辦的國宴。他被安排在返北的高鐵上與馬總統交談。事後他說:「新總統一定有嚴重的財政問題,怎麼他自己在經濟車廂會客?」我告訴他:「他一向非常節儉,夏天去總統府,最好穿短袖。」

(二)遠見的譯名是Global

Views

1986年創辦《遠見》雜誌時,英文直譯是「Vision」、「Foresight」,後來決定用「Global Views」,凸顯這是一本世界觀的雜誌。從那個年代以及到今天,島上的大多數人都對「身外」之事、「國外」之事,仍然冷漠。因此「小確幸」之會出現,就是坐井觀天之下,自我感覺良好的反射。一位回臺短期訪問的學人說:臺北從來不看天下,臺北人祇看眼前的臺北。

看看11月上旬北京領導人主辦APEC會晤多國領袖的鏡頭,現場的臺灣記者焦慮地發回這些標題:「APEC會上:習近平左擁歐巴馬,右攬普丁,見了安倍,建構亞太新關係」;中韓FTA的簽訂,國際輿論也出現了這些評論:「南韓贏過臺灣」「韓國成功在憂患意識」「臺灣衰退在政黨鬥爭」。難怪每次從國外開會回來的蕭前副總統,總有嚴重的失落感,這正反映出臺灣不少政客很少「閉門思過」,總是「閉門自得」。

(三)波特建言:鬆綁、開放

、改革

以競爭力策略享譽國際的哈佛教授波特於10月下旬再度受《遠見》之邀來臺演講「打造有競爭力的臺灣」。行前他的哈佛研究團隊,針對臺灣做了深入研究,演講中放映了36張精心製作的投影片,點出臺灣的優勢與困境,並提供再造競爭力要努力的方向,包括法令鬆綁、多元開放、教育改革及外語能力。

他鏗鏘有力的結論是:臺灣政治紛擾多,法令無法讓企業效率提升,與其他國家連結不夠;又指出兩岸關係能夠改善,會有助於臺灣融入國際,創造更多國際級企業。

(四)臺北小確幸,上海大建

小時在上海住過7年,13歲來到臺北後,除了在國外時間,幾乎全在臺北。因此對臺北和上海的發展特別有感情。

1988年回到離開39年的上海,居然比當年更擁擠、破舊、窮困,那時我已在美國教了24年書,對上海有難以言喻的失望。

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講話後,浦東振翼起飛,浦西如虎添翼。歷史上找不到一個2000萬人口窮困之城,不到30年竟能脫胎換骨。今日上海已是國際化大都市。

上海是全球化中後發先至的大受惠者。一位紐約客竟然會說:「上海使紐約變成第三世界。」看看那黃浦江畔一排又一排的摩天大樓,四通八達的地鐵、高鐵;以及一個文明社會必須要擁有的大圖書館、大博物館、大歌劇院、大運動場、大旅館、大展覽館以及接近世界一流的多所大學!如果用一句話總評上海:硬體建設成就驚人,市民品質要快速提升。

我心目中的首都臺北,要有兩個大目標:(1)追求文明社會不可或缺的文化大建設:大國家歌劇院、大國際展覽館、大國際會議廳、大體育館、一流的大學及校園等。(2)加快變成全球化大都市(global city),融合不同膚色、人種、語言、音樂、藝術、商店…;市民們同心協力追求多元卓越,就如1990年代田長霖(臺大校友)擔任柏克萊加州大學校長時提倡的。

這兩個大目標當然不是一個臺北市的財力能做到的;但如果市長有國際觀、說服力與執行力,大目標就有落實的可能。

(作者爲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