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回顧與展望

2024年,世界經濟持續復甦,貿易需求總體上升。同時,地緣政治緊張加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加深,糧食和能源等多重危機疊加。展望2025年,全球經濟形勢依然複雜多變,諸多不確定性導致復甦進程的可持續性和平衡性面臨考驗,應該準確預判,積極應對。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研究員肖立晟:

全球經濟緩慢復甦

2024年全球經濟呈現緩慢復甦態勢,通脹壓力有所緩解,就業市場總體保持穩健,貿易逐步回暖,主要央行貨幣政策轉向寬鬆。然而,不同經濟體的表現明顯分化,發展鴻溝進一步擴大。展望2025年,全球經濟仍將中低速運行。我們要科學研判,靈活應對,堅定信心做好自己的事。

2024年,全球經濟增長趨於穩定但緩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2024年全球經濟增速爲3.2%,較2023年小幅下降0.1個百分點。儘管避免了衰退,但經濟增速顯著低於疫情前水平,2020年至2024年將是冷戰結束以來全球經濟增長最爲緩慢的5年。此外,總體穩健的表現掩蓋了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差異。例如,美國經濟增長較爲強勁,歐元區和日本經濟復甦乏力,廣大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則陷入更爲嚴峻的增長困境。

全球通脹總體繼續下行。IMF預計2024年全球CPI同比漲幅5.8%,較2023年下降0.9個百分點。對主要經濟體而言,高通脹已不是主要問題。截至2024年11月,美國和歐元區的CPI同比漲幅分別降至2.7%和2.2%。不過,部分經濟體通脹仍在上升且遠高於央行目標水平,如俄羅斯、阿根廷和土耳其等。

全球就業市場展現良好韌性。國際勞工組織預計2024年全球失業率爲4.9%,較2023年小幅下降0.1個百分點。從失業率水平看,發達經濟體勞動力市場較爲緊張,失業率普遍偏低,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失業率普遍偏高。從變化趨勢看,發達經濟體失業率多呈上升趨勢,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失業率多呈下降趨勢。

全球貿易呈現復甦態勢。世界貿易組織(WTO)預計2024年全球貨物貿易增長2.7%,擺脫2023年的萎縮泥潭。全球貿易增長主要由中國、美國、印度三國出口推動,歐洲貿易增長弱於預期,非洲出口下降。從行業看,新興行業如綠色能源、人工智能相關產業貿易增長強勁。

主要央行相繼開始降息。各大央行在抗通脹和推動經濟復甦的進程中表現出明顯差異,導致本輪降息呈現“梯隊式”特徵。2023年,巴西、智利、阿根廷和秘魯等拉美經濟體率先降息。隨後,部分發達經濟體也開始降息。2024年上半年,瑞士、瑞典、加拿大和歐元區等歐美經濟體開啓降息,美國推遲至9月纔開始降息。也有少數經濟體選擇逆勢加息,比如日本。

2025年,全球經濟仍將展現出較強韌性,但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IMF預計2025年全球經濟增速有望維持在3.2%的水平。然而,這一估計尚未充分考慮全球經濟下行的諸多風險。日益加劇的貿易緊張局勢、不斷上升的保護主義風險、可能升級的地緣政治衝突等,都可能導致全球經濟增速出現明顯下滑。如果特朗普新政府在2025年廣泛大幅加徵關稅,可能引發全球範圍內的貿易戰,進而導致全球經濟衰退風險顯著上升。

全球通脹、就業和貿易等關鍵指標將繼續平穩運行,但不確定性有所增加。全球通脹水平可能呈現下行趨勢,IMF預計2025年全球CPI漲幅將進一步下降至4.3%。但特朗普新政府推行的減稅政策以及對外加徵關稅等措施,可能推動美國通脹水平出現反彈。全球就業市場保持總體平穩,但青年失業率仍居高不下,且短期內很難出現顯著改善。全球貿易有望呈現復甦態勢,WTO預計2025年全球貿易增長率將達到3.0%。然而,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增加、大國戰略競爭加劇以及貿易保護主義擡頭等因素,可能對全球貿易增長前景構成威脅。此外,全球供應鏈也面臨加速調整的壓力。

面對全球經濟形勢的複雜演變,要科學研判形勢,前瞻性制定應對預案,爭取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立足國內發展,實施更加積極有爲的宏觀政策。一方面,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綜合運用降息、降準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以保持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爲原則,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提高財政赤字率,組合使用赤字、專項債、財政補助、貼息、稅收等多種政策工具,確保財政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此外,打好政策“組合拳”,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等政策的協調配合,進一步增強政策合力。

加強國際宏觀政策協調,繼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強與主要經濟體宏觀經濟政策對話溝通,提升政策透明度,在增強全球金融穩定性、保持合適的流動性等方面加強合作。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採取有力措施穩外貿、穩外資。

高度關注外部風險挑戰,築牢我國金融安全“防火牆”。加強對全球經濟形勢和特朗普新政府對華政策的前瞻性研判,完善政策工具箱,及時應對可能出現的外部衝擊。密切關注全球經濟金融走勢,定期開展壓力測試,細化應急預案。完善宏觀審慎管理框架,強化資本流動的監測,不斷提升金融風險防控能力。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主任趙碩剛:

產業鏈供應鏈重構加速

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遭遇強勁逆風,貿易保護主義擡頭、地緣政治衝突加劇,深刻改變了國際產業分工格局,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呈現本土化、區域化、多元化發展態勢。2024年以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不斷深化,並呈現一些新特點。

產業鏈區域化態勢更加明顯。爲提高供應鏈安全性,美國等國家大力推進“近岸外包”,支持企業加大在周邊鄰國生產佈局,縮短供應鏈距離。《美墨加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等大型自貿協定的實施加強了區域內國家間的產業分工聯繫,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區域化發展態勢更爲明顯。在北美地區,墨西哥作爲美國近岸製造承接地,2024年以來吸收的外資中四成來自美國和加拿大,超五成流向製造業,進一步鞏固了墨西哥作爲美國第一大進口來源國的地位。

美歐製造業本土化困難浮現。美國及歐盟出臺一系列政策,大力推進半導體、新能源等製造業迴流。在政策激勵下,不少跨國企業宣佈大額投資計劃。但受市場需求減弱、補貼資金不到位、建廠成本超預期、產業配套不健全等因素影響,許多項目進展不及預期。英國《金融時報》發佈的調查顯示,在拜登政府《通脹削減法案》《芯片和科學法案》實施首年公佈的造價過億美元項目中,延期乃至無限期暫停的項目總投資額達840億美元,約佔宣佈總投資額的37%。歐洲因經濟疲弱和通脹高企面臨“去工業化”壓力。2024年9月以來,大衆、奧迪、採埃孚等車企和零部件供應商相繼宣佈關閉歐洲工廠或大規模裁員計劃。

產業鏈重構向上遊礦產資源延伸。隨着關鍵礦產和原材料對全球能源轉型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各國加大對關鍵礦產開發利用的投入,通過建設本土化供應鏈、強化與資源富集國合作等方式,建立多元化的礦產供應鏈。2024年以來,美國牽頭成立的“礦產安全夥伴關係”進一步擴容,並組建“礦產安全金融網絡”,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礦產開發項目投資。歐盟在2024年3月正式通過《關鍵原材料法案》,規定在2030年前實現關鍵原材料年度消費量的至少10%源自歐盟內部開採、至少40%在歐盟內部加工。同時,資源富集國也通過提高稅費、限制或禁止原礦石出口等手段,延伸本土產業鏈。

展望未來,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大國博弈更加激烈、國際地緣政治形勢更爲紛繁複雜的大背景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進程將按下“加速鍵”。

一是發達國家加大製造業迴流干預力度。在不斷高漲的民粹主義、保護主義推動下,美歐等發達國家將繼續以維護國家安全和“去風險”爲名加大對產業發展的干預,推動戰略性產業和製造業核心環節迴歸本土。

二是新興經濟體搶抓產業轉移發展機遇。對發達國家不具備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非核心加工製造環節,東南亞、南亞、中美洲以及中東歐地區部分國家利用要素成本優勢和地緣政治有利地位,積極迎合發達國家產業鏈近岸化和跨國企業供應鏈多元化訴求,主動承接相關產業轉移,有望發展成爲區域加工貿易產業集聚地。

三是數字技術發展加速產業鏈供應鏈變革。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和物聯網等數字技術迅猛發展並與實體經濟不斷融合,將加快產業鏈供應鏈自動化、智能化升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發佈的《2024世界機器人報告》預計,未來3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安裝量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數字化變革在提升生產效率的同時,將縮短供應鏈環節,弱化傳統生產要素對產業佈局的影響,加速產業鏈供應鏈近岸化與本土化發展。

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調整重構,在加大我國產業鏈外遷壓力的同時,也爲產業轉型升級帶來機遇。要加強政策引導,支持企業合理開展對外直接投資,幫助其科學評估和規避投資風險。促進產業優先在國內梯度有序轉移,引導產業鏈關鍵環節、核心技術留在國內。抓住全球產業數字化、綠色化發展趨勢,加強半導體、新能源等產業鏈核心技術攻關,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綜合競爭力。充分發揮我國產業體系完備、基礎設施完善、人才資源豐富的優勢,依靠超大規模市場,爲新產品、新技術提供規模化應用場景和持續迭代機會,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向更高水平躍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韓楊:

全球糧食供應形勢有所改善

2024年,全球糧食供給總量較爲充足,生產消費依舊處於緊平衡。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預計2024年全球穀物產量28.41億噸,消費量28.59億噸。加上庫存量8.74億噸,穀物供給總量37.2億噸。穀物庫存消費比預計爲30.1%,比上年下降0.7個百分點,但仍高於國際警戒線17%的水平。品種分化較爲明顯,全球大米產量和庫存消費比都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而玉米和小麥產量略降,特別是小麥庫存消費比雖保持在高位但同比下降1.5個百分點。

全球糧食貿易量略有下降,品種分化較爲突出。FAO預計2024年穀物貿易量4.84億噸,比上年減少1360萬噸,貿易消費比爲16.9%,比上年下降0.92個百分點。其中,大豆、大米貿易量處於持續增長態勢,而小麥和玉米貿易量預計比上年分別降低1130萬噸和1410萬噸,小麥貿易量降幅較大可能給全球糧食供給市場帶來一定影響。

全球糧食生產和出口相對集中,主要出口國貿易政策變化對國際市場影響明顯。據美國農業部數據計算,1970年至2023年,從全球前五國家和地區的生產集中度看,小麥從73.2%略降至67%,玉米從66.7%提高至75%,大豆從96.8%略降至91%;同期,從全球前五國家和地區出口集中度看,小麥從78.9%微降至73.9%,玉米從85.9%提高至88.1%,大豆保持在97%至98%高位。造成全球糧食生產集中度高的原因主要是氣候與耕地等自然資源稟賦、科技進步和農業生產力存在差異,需求集中主要受人口分佈、養殖和加工業發展等綜合因素作用。除極端天氣、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外,主要出口國限制出口、加徵關稅等貿易政策變動,以及生物燃料產業發展用糧需求擴張,都將影響國際貿易量。

穀物等多數大宗農產品價格低位震盪。國際糧價走低有利於降低一些糧食進口國進口費用,減少養殖用糧成本和減輕糧食淨進口國以及低收入人羣糧食負擔,但同時會擠壓一些進口國國內糧食市場份額,進一步影響進口國提升農業國際競爭力。

我國作爲全球人口大國、農業大國,長期以來堅持以我爲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主要依靠自身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並實現“口糧絕對安全、穀物基本自給”,近年來國內糧食價格波動幅度小於國際。2024年,得益於增面積、增單產以及防災減災等一系列有力舉措的高效落實,我國糧食總產量達70650萬噸,比上年增加1109萬噸,實現了高位增產,糧食生產能力進一步提升。雖然全球糧食供給充足有利於我國,但仍需關注一些不確定性因素對進口的影響,重視糧食和重要農產品進口結構不平衡問題,建議從以下幾方面應對。

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以國內穩產增產應對外部供給的不確定性。強化“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保數量、提質量、拓邊界,陸海統籌全方位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以育種技術創新引領農業科技突破,促進糧食單產、品質的同步提升。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完善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的政策體系,提升種糧主體積極性。推進糧食產業全產業鏈發展,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讓糧農分享糧食全產業鏈增值收益。

統籌利用好國內和國際兩種資源。我國人均農業資源稟賦不足難以在短期彌補,需適度進口,應協同實施農產品進口多元化和農業“走出去”戰略。通過適度進口減輕國內農業資源環境壓力、彌補部分國內農產品產需缺口,穩定國外重要農產品進口來源、進口渠道,提高進口供應鏈的穩定性和韌性。

處理好國內與國際市場聯動性。受部分品種進口量較大影響,國內糧食市場價格變化與國際市場的聯動性增強,要加強對糧食及農資、畜牧養殖等上下游產業的監測,強化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市場價格預警監測,避免“穀賤傷農”和“米貴傷民”,精準實施宏觀調控,確保國內糧食價格在合理區間運行。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林衛斌:

能源清潔低碳轉型不可逆轉

能源轉型是減少碳排放、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舉措。在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上,世界各國首次在協議中明確提出,以公正、有序和公平的方式,減少能源系統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並提出到2030年將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增至3倍。在2024年的COP29大會上,能源轉型依舊是極爲關鍵的議題。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容量比2022年增長50%,增長速度比過去30年的任何時候都快。國際能源署預測未來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將迎來快速增長期,2025年可再生能源將超過煤電成爲全球最主要的電力來源。

按照《巴黎協定》,2025年各國應該向聯合國提交下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的指標,這將直接關係各國能源轉型和清潔能源發展的力度,值得高度關注。近日,美國拜登政府向聯合國遞交了國家自主貢獻,承諾到2035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5年水平上減少61%至66%。能源清潔低碳轉型已進入不可逆轉的發展階段。據統計,自《通脹削減法案》於2022年8月通過以來,美國在清潔能源領域的投資已接近4900億美元,包括風光設施及電動汽車等。全美已有超過350萬人在清潔能源領域就業。

受交通、工業和建築等領域電氣化和5G、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高耗電行業快速增長等因素影響,全球電力需求正以多年來最快的速度增長。國際能源署預計2024年全球電力需求將增長約4%,2025年全球電力消費將延續強勁增長態勢,這是近20年來最快的增長速度。預計2024年和2025年全球用電量將分別突破31萬億千瓦時和32萬億千瓦時。

化石燃料供需形勢分化,油價面臨下行壓力。2023年全球石油消費突破每日1億桶,年消費量突破45億噸。進入2024年以後,需求增速明顯放緩。國際能源署和歐佩克對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的預測均認爲,石油需求增幅將大幅低於2023年。發達經濟體的石油消費增速將顯著放緩,中國和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石油消費增幅也將保持較低水平。而石油供應將繼續增加,特別是非歐佩克產油國的產量穩步增加。作爲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國,美國或將進一步提高石油產量。俄羅斯、伊拉克和哈薩克斯坦等國的超產可能影響“歐佩克+”的減產政策。2025年全球石油市場可能出現供應過剩的局面,油價將面臨較大下行壓力。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月度短期能源展望報告,預計2024年布倫特原油價格爲81美元/桶,2025年爲76美元/桶;預計2024年WTI原油價格爲77美元/桶,2025年爲72美元/桶。

天然氣在能源轉型中受到更多的關注,尤其是天然氣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中的調節作用,使得未來若干年內天然氣需求仍有較大增長空間。根據國際能源署發佈的天然氣供應狀況報告,由於亞洲市場的快速增長,預計2024年全球天然氣需求同比增長2.5%以上。據此測算,2024年全球天然氣消費量將突破4.1萬億立方米,創歷史新高。國際能源署預計2025年天然氣需求將增長2.3%左右,主要是由於亞洲經濟增長的拉動。根據國際能源署數據,從2025年開始,大量天然氣將以液化天然氣的形式涌入全球市場,這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平抑需求增長對國際天然氣價格的拉動作用。作爲全球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和出口國,美國天然氣供應預計將進一步加強,而液化天然氣出口的增加可能會引起美國國內的天然氣價格上漲。美國能源信息署月度短期能源展望報告預計美國2024年天然氣價格爲2.2美元/百萬英熱單位,2025年爲2.9美元/百萬英熱單位。

由於全球電力的快速增長超過可再生能源擴張步伐,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煤炭消費還將進一步增加,其可再生能源供應的增長遠不及電力需求的增長。根據國際能源署發佈的報告,2024年全球煤炭消費預計將達到87.7億噸,再創新高,亞洲強勁需求抵消了美歐消費量的下降。中國已經明確“十四五”時期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增長,煤炭消費會在“十四五”時期達峰,2024年和2025年中國煤炭消費增速將不會延續2023年較高的增速,預計2025年煤炭進口需求將趨於下降。中國煤炭消費達峰將帶動全球煤炭消費逐步進入峰值平臺期。

面對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我國應堅持戰略定力,加快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爲全球綠色發展貢獻可持續力量。一是堅持錨定“雙碳”目標,加快推進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大力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注重多元提升系統調節能力和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分佈式發展,大力促進新能源開發利用。二是全方位構築並夯實新能源產業優勢,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應用場景開發開放,增強國際競爭力。三是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展現更強領導力。在全球氣候治理面臨衝擊的情況下,團結更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共同面對挑戰,努力發揮在新能源領域擁有的領先優勢和潛力,成爲全球氣候治理的關鍵推動力量。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