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反清復明」伺機而動?──光復後自願留臺的日本教授之2(鍾博)

臺灣大學植物系教授於景讓,積十年研究,獲得全新的臺灣稻米新品種「臺大一號」,其收穫量較臺灣原有的最佳蓬萊稻種 「臺中六十五號」多百分之五十,而且其耕種期要縮短兩週多。(邱維國攝)

臺大教授宿舍,包括職員宿舍,分佈在溫州街、泰順街、青田街一帶。宿舍是教授自己花錢蓋的,比較講究。舉例子說,所用檜木都是「ㄧ等木、一級材」,客廳的那根頂樑柱有些還用了日本進口的櫻花樹杆,珍貴無比,足以傲人。至於其他地方的宿舍,也都是檜木結構,冬暖夏涼。

不過,臺大教授宿舍樣式橫直高矮,各不相同,不像後來我們眷村那樣千篇一律,由軍方當局統籌辦理,一張圖紙就可搞定。筆者推測,興建宿舍時,帝大有一定預算,按等級來分,每戶若干,但教授可依自己意見,作些修改,並自行負擔所增加的費用。那時土地不值錢,建材也廉,而且教授待遇很高,所以青田街附近宿舍特別講究,有些還蓋上二樓。致於庭園那就不用說了,幾乎自建,假山盆景,自由發揮。

帝大首任校長幣原坦,生在盛世生活優渥,自費在陽明山湖底路建造溫泉別墅。幣原坦卸任校長職位時,將別墅捐給臺北帝大,而成一招待所,也是師生員工可以申請泡湯旅遊的宿舍。1950年陽明山杜鵑花開時節,我們廣東同學會一羣2、30人就曾到此一遊,事先沒登記申請,也沒購買門票,就進去洗溫泉了,過了一會纔有一個歐巴桑前來打掃,可見日本人建立的治安基礎良好,沒人管理的房子也無流浪漢前來光顧。

臺北盆地是個水稻地區,臺大四周都是水田,臺大校區中公圳蜿蜒流過,有點小橋流水的味道,可惜瑠公圳只是個灌溉渠道,不通舟楫,不然就可稱江南水鄉了。筆者1949年來臺仍然如此。水田有調節氣候功能,而臺北原來的人口只有30萬,沒有高樓大廈的水泥叢林,氣候宜人,無裝設空調必要,掛蚊帳也不熱。

日本房子地面是稻草紮成的一塊塊牀墊,上敷草蓆,稱爲「塌塌米」,標準尺寸長6尺、寬3尺,堅實整齊。起牀後被褥塞入壁櫥,用時取出。日本婦人持家有道,勤於擦拭,所以榻榻米表面光亮,一塵不染。臺大宿舍很多,我看有幾百戶,所以連助教和小職員都可配到。除眷舍外,還有少數的學生宿舍,宿舍日語:學寮。寮之爲物就不是正常家屋,如工寮、豬寮,中文聽起來好像不太高尚。

日本投降後,日產充公,日人遣返是既定政策。臺灣日本當局的軍政人員遣返最快,其他要害機構如交通、電信的科技人員則仍留用,教授也一樣,因爲日本教授如果全部遣返,帝大將停擺。由於大陸來臺教授很少,無法接替,所以日籍教授跟其他科技人員一樣留用,領國民政府的薪水。教授們如其他日本人一樣,也嚐嚐掃地出門,被遣送回國的味道。其實他們一點也沒犯錯,只是國家害人,自己所建房子也被當成日產充公,歸臺大統一管理,分配給大陸來臺的教職員。因爲「粥多僧少」,一提出申請就有。

可是大陸人對日式房子並不習慣,大陸主婦不如日婦勤快,小孩在塌塌米上面吃喝拉撒,塌塌米藏垢納污,不敢恭維。至於日本教授自己辛苦一生所建的窩也沒了。只許攜帶若干細軟,其他身外之物一概留下。所幸美軍參與遣國民政府的遣送作業,一切平順進行。在遣送安排日程的一段時期裡,有些教授的薪水已停,爲了生活,也爲了換取美金,不顧顏面,開始擺起地攤,賣名貴Leica相機、家傳古董、珠寶之類,買過的朋友都說:便宜啊!

前此不久,網上有一流傳,說日本人撤回後留有一批日本人和他們的後裔,以及與臺灣妻子所生子女在臺灣,還估計出一個數目,約2、300萬。說將來時機一到,就有類似「天地會」的組職,企圖利用「臺灣地位未定論」的說法,將會作出「反清復明」一類的行動。

此一說法我完全不信。第一,本文已提到日本人的遣返是很徹底的,留臺的日本人非常有限。第二,我認識不少娶日女爲妻的臺灣人,和他們的子女,怎麼看都不像會想加入「天地會」的樣子。可見此一傳聞是別有用心的人所憑空捏造的,太離譜了。

1947年臺灣發生228事件,很多人都想知道事件發生時,臺灣大學留用的日籍教師對此動亂的態度。我瞭解事件發生後,一批日本教授立刻在電臺廣播,呼籲臺人不可作亂,應服從中國政府,可見日本當時與此次事件應該不會有什麼牽連。有一批暴民想衝進臺大圖書館時,京都帝大出身的大陸人館長於景讓英勇過人,挺身而出, 一夫當關,以日語「馬格也魯」大喝一聲,斥退暴民,成爲臺大英雄。

於景讓有一怪僻,夏天炎熱,他在一號館的研究室裡乾脆不穿衣服,門口掛一張貼,請訪客先敲門稍候,等他穿好衣服再出來。於景讓做研究常常不交報告,也無人敢問.他教我「遺傳學」,我好像沒學到什麼。後來再修一次,是國防醫學院一位才貌雙全,留美雙學位的兼任教授許織雲,總算學了一點東西。

臺大圖書館中放着日本人收藏的中國1930~1940年代很多的文學作品,如魯迅、田漢、茅盾、郭沫若的人的著作。這些左派人士的作品抗戰時由於國共合作的關係,大部分我都看過,但後來這些文藝作品都成爲禁書, 難得一見。1949年我到臺灣,整天泡在圖書館,看了不少。

(作者爲農復會畜牧組專家)

來稿請寄:[email protected],史話專欄歡迎書摘合作與歷史相關文章、照片投稿。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