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鄧小平影響至巨──中國崛起力量來自何方(五)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歸功於中國總設計師鄧小平。(中新社)(香港中通社圖片)

政治與經濟相互交錯影響,不同時空背景有其不同的影響。中國共產黨在那樣的時空背景下,自然也會形成那個時代的經濟發展指導思維,誠如大陸學者鍾祥財分析,毛澤東在聽取人民公社彙報時說:「過去搞軍隊,沒有薪水,沒有星期天,沒有8小時工作制,上下一致,官兵一致,軍民打成一片,成千上萬的人調動起來,這種共產主義精神很好」;但那是在內處黃土高原極度赤貧,外處日本入侵殘酷屠殺及接續的「國共內戰」年代,完全不俱備物質激勵條件下的社會經濟,以此衍生的經濟發展指導思維,導致經濟上的「左」傾冒進。

鄧小平在回顧新中國成立後的經濟發展時就說「1957年開始,我們犯了『左』的錯誤,政治上的『左』,導致了1958年經濟上搞『大躍進』,使生產遭到很大破壞,人民生活很困難」。

1976年「十年動亂」結束,新的時代來臨,在新的時空背景下,政治與經濟再次相互交錯影響。1978年,面對「文革」後的政經嚴峻局勢,及繼續肯定「文革」的「兩個凡是」 與「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論戰的關鍵時刻,鄧小平挺身旗幟鮮明地批評了「兩個凡是」,並堅決支持「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論戰。

1978年12月18-22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順利召開。鄧小平在該會召開前12月13日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提出「解放思想」、「實是求是」,稱「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

鄧小平並睿智地指出「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羣衆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

另並要求集中力量制定各種必要的法律,「國家和企業、企業和企業、企業和個人等等之間的關係,也要用法律的形式來確定;它們之間的矛盾,也有不少要通過法律來解決。」

鄧小平上述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的論述指引,使得「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思想、政治與組織等路線上的撥亂反正,從根本上衝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使中國走上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道路。

鄧小平除了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反覆申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另也提出「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在接着的幾年,鄧小平除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離開了生產力的發展、國家的富強、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等與時俱進的政治論述。

鄧小平並諄諄告誡,稱「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更使我們吃了很大的苦頭,造成很大的災難。現在要橫下心來,除了爆發大規模戰爭外,就要始終如一地,貫徹始終地搞這件事(實現四個現代化),一切圍繞着這件事,不受任何干擾。就是爆發大規模戰爭,打仗以後也要繼續幹,或着重幹。」、「現在說我們窮還不夠,是太窮,同自己的地位完全不相稱。所以,從去年(1979)起,我們就把工作着重點轉到了建設上。我們要把這條路線一直貫徹下去,決不動搖」,將抓經濟視爲和平年代國家最核心的大事,要求「一心一意搞建設」。

鄧小平所提論述影響經改至巨。例如鄧小平提出「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說法,誠如大陸學者劉社建的分析,在長年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特別是「大鍋飯」分配方式以及「越窮越革命」的理念,長期禁錮着人們的思維,鄧小平此一「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論述,「衝擊了長達30年不敢言富、把貧窮等同社會主義的錯誤觀念」,故此一號召「無疑起到了突破僵局與振聾發聵的作用。這一具有革命性的綱領式號召,其產生的巨大經濟社會效應如何估計也不過分」。

國家領導人必須擬定願景,提出明確的國家目標,指引未來的國家方向,凝聚羣衆爲共同願景努力奮鬥的信心。然而,願景的體現依賴政治論述。因此,政治論述可說是一個政治領袖的靈魂。

鄧小平復出實施經改,提出一系列爲振興中華的政治論述,表達了斯時羣衆期盼改變貧窮落後的民族心聲,爲經濟大改革提供信心指引方向。但空有論述不足,要知我國古代的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和戊戌變法的改革,均以悲劇告終。此次「經改」的規模廣度與深度,均遠邁古代,何況還有美國勢力,故其難度從所未有。鄧小平以先行「試點」再「推廣」和「摸着石頭過河」的方式,將改革風險降至最低,終於成功推動劃時代經濟改革。

40年經改,中國大陸經濟總量快速增長,國家綜合實力急遽提升,從1978年到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從3645.2億元增長到90兆309億元(增加246倍)、人均GDP從155美元增長到9800美元(增加63倍)、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從206.4億美元增長到4兆6200億美元(增加238倍),「改革開放」功在現代中國。

【系列完】

本文節選自《建黨百年奮鬥百年:中共的力量來自何方》,作者:戚嘉林主編,出版社:戚嘉林出版